在中文互联网的世界里,一个细微却意义深远的变化悄然发生。百度AIDAY上,那个被放大的搜索框,如同一个时代的宣言,宣告着搜索引擎新时代的到来。
这次看似简单的界面调整,实则是百度十年来对搜索产品最大规模的重构。从过去关键词的有限检索,到如今支持千字文本输入、多模态交互、AI任务处理,百度搜索框的“进化”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变化,更是功能上的全面升级。它能够理解模糊需求,完成复杂任务,传统的链接列表也被“百看”取代,支持图文、音视频混合排版,并融入了智能体、真人服务等元素。
信息时代的搜索,是通往网页的门户;而在AI时代,搜索则成为发起任务、获取服务、应用及智能体调度的系统。百度的这次转型,被外界视为一次“自我革新”。它摒弃了以往对AI的保守态度,正式确立了AI搜索的主导地位,与传统搜索的争论也随之尘埃落定。
然而,百度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市场的压力如影随形。AI搜索的兴起,让年轻用户形成了新的使用习惯。阿里旗下的夸克浏览器,凭借AI功能的强劲表现,日活用户突破3369万,登顶中国AI应用排行榜。夸克的用户群体中,50%在25岁以下,00后占比过半,显示出AI搜索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
相比之下,百度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初,百度搜索在18-35岁核心用户群体中的日均使用时长骤降18%,年轻用户持续流失。同时,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以及垂直应用小红书、知乎等,也在分流传统搜索需求。
在国内市场,百度的份额从2021年的87%逐步下降至2024年的60%。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减少6%,且已连续多个季度下滑。这些数据,无疑给百度敲响了警钟。
夸克的AI跃迁与百度的转型滞后形成了鲜明对比。夸克作为阿里旗下的产品,过去常被视为“小而美”的工具型应用。然而,在AI技术重构搜索范式的临界点,夸克率先推出“深度思考”模块,打破了传统搜索的限制,展现出强大的意图理解能力。2024年,夸克通过整合通义千问大模型,构建起“AI超级框”架构,实现了从搜索工具到问题解决第一触点的转变。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AI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在AI领域的布局深远且广泛。然而,AI对百度搜索业务的渗透却显得相对迟缓。尽管百度尝试将AI技术融入搜索,如推出“精选摘要”和结构化信息卡片等,但这些技术升级始终服务于传统的信息展示逻辑,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搜索的交互范式。
直到今年,李彦宏在一季度电话会上透露百度正加速AI转型,百度搜索框才终于迎来“放大”的变革。从传统搜索引擎跃进为集“AI搜索+AI助手+多模态生成平台”为一体的AI入口,百度搜索的这次升级,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搜索广告作为百度的生命线,任何可能动摇其根基的变革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AI搜索与传统搜索在商业逻辑上存在根本冲突,AI搜索追求效率和直接解决问题,而传统广告则注重曝光和用户跳转。因此,在AI搜索尚未找到确定变现模式的情况下,百度面临着巨大的商业压力。
百度虽然拥有众多服务,但在构建像夸克那样深度整合生态资源的“搜索即服务”闭环体验上进展缓慢。这导致百度在应对年轻用户需求和广告主预算转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这些挑战,百度尝试用“智能体广告”来破局。这种新模式旨在让广告成为AI答案的一部分,通过“服务式推荐”缩短用户决策路径。然而,智能体广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如何确保广告与内容的融合度、如何评估广告效果、中小企业能否承担维护成本等。
在AI重构搜索规则的当下,百度需要重新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搜索从“给链接”变成“给答案”,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百度的商业未来,也考验着其对AI时代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