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鹏G7 AI智能家庭SUV上市,以科技平权引领智驾新时代

   时间:2025-07-07 15:58:0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小鹏汽车近期震撼发布了其全新的AI智能家庭SUV——小鹏G7,这款车型以其卓越的性能和丰富的配置,迅速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小鹏G7推出了三个版本,分别是602长续航Max、702超长续航Max和702超长续航Ultra,售价亲民,分别为19.58万元、20.58万元和22.58万元,并且上市即可交付,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为了庆祝新车上市,小鹏汽车推出了一系列诱人的上市权益。在7月31日24点前下单的顾客,可以享受包括价值8000元的Nappa真皮座椅、价值4000元的前后排静音电吸门、一年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5000元选装基金或两年免息金融方案等多重福利。特别是选择Ultra版本的顾客,还将额外获得50000小鹏商城积分。老用户复购也能享受到高达20000元的超值权益。

小鹏G7 Ultra版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它首发搭载了3颗图灵AI芯片,这颗芯片不仅在AI汽车上得到了应用,还同时被用于A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其专为AI大模型定制,有效算力远超主流芯片。整车算力高达2250TOPS,位居全球榜首,是行业旗舰车型的3至28倍。更令人瞩目的是,小鹏G7 Ultra首次实现了“一舱双旗舰芯”的配置,增加了座舱专属的图灵AI芯片,智能座舱AI有效算力达到了800+TOPS,远超行业旗舰车型。

基于如此强大的算力,小鹏G7全球首发搭载了VLA+VLM大模型,并实现了完全本地端部署运行。VLA-OL模型构建了独特的智驾架构,具备持续强化学习能力,让汽车能够主动思考、理解世界,并有望在未来进化到自主强化学习,不断提升智驾能力上限与安全下限,为小鹏迈向L4/L5级无人驾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小鹏G7全系标配图灵AI智驾,实现了同级最强的ETC通行、自定义泊车、人机共驾等功能,进一步扩大了NGP覆盖场景,实现从城区到高速的全程无断点体验。

小鹏G7在人机交互方面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搭载的本地端VLM大模型颠覆了传统的人车交互方式,成为了下一代AI汽车的标配。这个“智慧管家”能够理解并记忆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专属服务,使智能座舱从传统的被动接收指令进化到无需指令即可主动服务。随着VLM模型的进化,未来的汽车将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拥有思考与情感的伙伴。

在驾驶辅助和舒适性方面,小鹏G7同样表现出色。它首发搭载了与华为联合开发的“追光全景”抬头显示系统,实现了感知能力与软件设计的深度协同,带来了行业顶级的AR-HUD体验。该系统拥有超大画幅、高亮度、高对比度以及创新的AR导航、AR辅助驾驶和AR安全辅助功能,彻底解决了传统HUD的痛点。小鹏G7还支持OMS智能座舱感应系统,可以随时查看车内状况,更好地关注家人与宠物的安全。

小鹏G7在设计和空间利用上也下足了功夫。它借鉴了飞行器的设计元素,结合第二代家族式X FACE前脸,造型兼具科技美感与张力。内饰方面,小鹏G7采用了“光韵乌托邦”设计理念,提供了多种内饰色彩和高级材质,营造出奢华的视觉与触觉体验。得益于创新的短前悬长后悬设计,小鹏G7实现了88%的超大得房率,整车空间达到了4.47m³。后备箱容积同级最大,可扩展至2277L,轻松满足各种出行需求。小鹏G7还拥有超大的头部空间和舒适的座椅设计,全系标配座椅通风、加热、按摩和电动调节功能,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享受。

在动力方面,小鹏G7将原属于40万级豪车的三电配置“857”带入了25万级市场。它集成了800V高压SiC碳化硅平台、5C超充AI电池和702km CLTC超长续航。5C超充AI电池支持高达451kW的峰值充电功率,10分钟即可补能436km,让用户拥有说走就走的自由。在底盘方面,小鹏G7搭载了太极AI底盘,以AI赋能、豪华硬件和卓越调校带来了优于50万SUV的行驶舒适性与高级质感。

安全性能方面,小鹏G7同样表现出色。它以C-NCAP 2024五星标准开发,配备了超高强度钢铝混合车身和行业领先的前后一体铝压铸技术。新车搭载了14项主动安全功能,最大程度提前防范意外。其中,AEB自动紧急制动能力在实测情境下实现了130km/h的最高刹停速度,刷新了行业纪录。

凭借卓越的性能和丰富的配置,小鹏G7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25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越了2024年全年的总量,并且成为近期唯一连续8个月交付量突破3万台的新势力品牌。海外市场同样表现强劲,小鹏汽车在新加坡、丹麦、挪威等10个国家获得了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冠军,并新增进入了多个重要市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