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2025年的中国AI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正逐步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被赋予了“新质互联网”的称号。AI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全球互联网的面貌,也对中国以新质互联网为基石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一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网络基础资源服务领域该如何应对并发展?”这一疑问,在现实案例中找到了紧迫的答案。今年6月6日凌晨,国内一家顶级云服务提供商遭遇核心域名解析异常,导致服务中断。尽管技术人员迅速定位并修复了故障,但DNS缓存机制的影响使得业务恢复周期延长,给国内外用户带来了持续性的不便。若此类事件发生在金融系统等关键领域,后果将不堪设想。
作为互联网基础资源的从业者,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在AI时代,如何升级以IP地址和域名系统为代表的网络根基,以应对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未来十年将是互联网进入新质互联网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新质互联网,作为AI时代的互联网,与AI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面向人工智能、算力网络、数据共享等新业务场景,对互联网进行了升级和重构,其基本协议仍然是IPv6。尽管互联网的基本协议与应用无关,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但IP地址、域名系统及路由系统等基础资源层仍需不断升级与重构。
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建立在三大核心命题之上:服务名称的可发现性、服务载体的可寻址性以及服务载体地址的可路由性。其中,互联网基础资源层主要解决前两个问题,即名称可发现和载体可寻址。这一层级的升级路径,正是为了应对AI时代的新需求,向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AI时代引发了互联网的三大关键需求变化,成为推动网络根基升级的核心动力。首先,智能终端不再仅仅是数据的接收者,更是数据的生产者。AI技术嵌入终端和边缘计算设备,形成了具有多模态感知能力的智能终端。其次,面向算力资源和数据资源,网络需要具备更灵活、高效的动态调度能力,以支撑复杂的“联数”“联算”场景。最后,智能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成为今后网络的重要支撑对象,智能体之间需要调用各种能力,如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和专用知识供给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互联网基础资源层,特别是DNS系统,正在进行升级与重构。DNS不仅提供了发现物理世界服务和设备的统一入口,还在AI时代展现了新的功能。例如,基于DNS的服务发现技术可以支持IPv6末端网络配置;有状态DNS可以支持算力调度;DNS还可以命名各类资源,并建立资源发现订阅机制,实现消息订阅和主动服务目录与映射变化推送。在IPv6地址实现实体“可寻址”方面,中国正在加强IPv6地址规划和管理机制优化,以满足新质互联网的需求。
在新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下一代DNS的内涵逐渐清晰。它不仅要支持IPv6协议,还要面向新业务场景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DNS解析系统。同时,下一代DNS还需要研发扩展技术,构建韧性DNS,以实现全链可控、秒级自愈。从技术层面来看,体系化的韧性DNS能够全网管控、及时预警域名全链隐患,具备快速恢复能力,并在内网侧作为管理者,依托于运行和管理的体系化建设,确保DNS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AI时代,DNS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域名解析系统,更是下一代DNS,是体系化的韧性DNS。随着IPv6的规模部署,中国的互联网基础技术正走在全球前列。未来,发展AI时代的互联网基础技术,将是中国实现全面领先的重要机遇。因此,我们需要鼓励更多有勇气、有担当的年轻人引领创新,为全球网络世界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