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正式踏上资本舞台的首秀已拉开帷幕。随着交易的推进,上纬新材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智元恒岳及其实控人邓泰华。若此次交易顺利完成,上纬新材将成为科创板首家拥有人形机器人背景的企业。
市场的关注焦点远不止于此。投资者们更为期待的是,这次控股权的更迭能否为智元机器人铺就一条通往A股市场的道路,使其成为备受瞩目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尽管智元机器人明确表示,近期并无向上纬新材注入资产的计划,但市场的反应依然热烈,上纬新材在交易消息公布后,股价迅速涨停。
然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智元机器人要想借由上纬新材实现上市,并非易事。目前,智元机器人的估值远超上纬新材,若短期内注入资产,很可能构成借壳上市,这在科创板尚无先例。但智元机器人显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仍在探索可行的路径。
根据现行规则,智元机器人可以通过等待36个月后再进行重组,或将资产分步注入等方式,规避借壳上市的认定审查。然而,届时机器人行业的景气度是否依旧高涨,却是个未知数。尽管如此,若智元机器人最终能够成功注入上纬新材,这将为那些暂不具备IPO条件的早期科创公司提供一种“先买壳、后上市”的操作范例。
市场对此次交易的核心期待在于,智元机器人能否以及最终如何被注入上纬新材,实现买壳上市。作为估值高达150亿元的科技企业,智元机器人的身价是上纬新材的5倍,这样的估值差距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尽管此次交易尚未构成借壳,但带来的涨停效应已经反映出市场对智元机器人后续资本运作的期待,以及其能否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憧憬。拿下控制权只是第一步,智元机器人后续可能通过三种方式将其资产注入上纬新材:
第一种是直接借壳上市,即上市公司向智元机器人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实现整体上市。然而,借壳上市的审核标准严格,成功案例稀少,且科创板对注入资产有明确的财务要求,这对智元机器人的存续时间和商业化进程提出了挑战。
第二种是等待36个月后再发起重大资产重组,这样可以豁免借壳上市的认定约束。但这种方式意味着长时间的等待,且行业环境和竞争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风险。
第三种是避免构成实质借壳的前提下,对智元机器人的资产进行拆分,以小额、渐进式的方式装入上纬新材。这种方式无需等待3年,也能避免借壳上市的认定,但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如分步走的节奏受到约束,以及行业协同性需要论证等。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智元机器人与上纬新材的交易都已经有了12个月的静待期。对于智元机器人来说,这次运作或许比IPO更快,也能提升市场估值。然而,最终能否成功上市,还是要看公司的质地和行业的变化。
此次收购主要由智元机器人控制的智元恒岳和邓泰华控制的致远新创共同参与。他们计划以每股7.78元的价格收购上纬新材29.99%的股份,进而要约收购37%的股份,最终拿下至少63.62%的股份。而致远新创和智元恒岳的背后股东结构也可能进一步扩容,为高管和核心员工预留股权激励空间,为后续的一级市场融资扩股铺路。
虽然这次收购涉及加杠杆,但交易完成后将增强智元机器人的融资能力。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股票质押等方式获得低成本融资。若智元机器人未来能顺利注入上纬新材,对于行业来说,这或许将开辟一种新的资本运作范式,为那些计划上市但又不满足上市条件的早期科创企业提供借鉴。
在当前A股IPO审核趋严的背景下,一些早期科创企业或许可以以此为样本,探索“先买壳、再上市”的路径。然而,这一路径的可行性仍有待观察。今年以来,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创新性案例,如哈啰出行入主永安行、启明创投购买天迈科技控制权等,但它们都还停留在买控股权的阶段,后续能否成功尚需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