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变革,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促使车企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销量数据已不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成为了衡量车企综合实力的试金石,涵盖了产品竞争力、营销策略、品牌影响力及市场趋势的敏锐捕捉等多方面。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月的销量报告如同车企的考试成绩单,不仅直观反映了当月的市场表现,更是洞察整个汽车市场动态与未来趋势的重要窗口。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6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高达249万辆,刷新历史纪录,同比增长15.1%,环比增长7.5%。上半年累计批发销量达1327.9万辆,同比增长12.2%。
6月的销量排行榜上,比亚迪以37.8万辆的傲人成绩,占据了国内乘用车市场15.2%的份额,再次证明了其市场领先地位。比亚迪旗下的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持续领跑,而腾势、方程豹等新品牌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方程豹,6月交付量达1.9万辆,同比增长高达605.3%,有望成为比亚迪新的增长点。
吉利汽车凭借多品牌协同战略,同样表现出色。6月销量达23.5万辆,市场份额9.4%。上半年累计销量近141万辆,同比增长47%,并上调全年销量目标至300万辆。这一调整不仅彰显了吉利对市场前景的信心,也反映了其在产品力、品牌力和渠道建设上的综合实力。
奇瑞汽车在国内外市场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6月销量22.5万辆,其中近半数出口海外。上半年出口总量达55万辆,稳居中国车企出口榜首。奇瑞通过全球化布局和深入海外市场耕耘,不仅提升了销量,还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打破了国际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固有认知。
长安汽车在新能源和传统燃油车领域的双管齐下,实现了市场的全面布局。6月批售销量13.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8.75万辆,位列国内新能源车市第三。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45万辆,同比增长48.8%。阿维塔、深蓝、长安启源等品牌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矩阵,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长城汽车则通过差异化的市场布局,实现了业绩重构。6月乘用车销量9.7万辆,越野产品和智能化新车型展现出强大竞争力。哈弗品牌表现回暖,WEY品牌单月销量破万,坦克品牌作为越野车市场领军者,6月售车21,571辆。
面对自主品牌的崛起,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虽仍居合资市场前列,但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南北大众积极转型,推出新能源产品,并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提升智能化水平。然而,单纯依靠品牌溢价的时代已过去,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性能、技术配置和性价比。
日系车企中,一汽丰田表现最佳,6月销量8.3万辆。降价策略成为主流日系车企保持市场稳定的关键手段,但也暴露了精益生产模式在电动化浪潮下的脆弱性。丰田等日系车企正加快在国内的转型速度,重视中国团队,推行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
上汽通用五菱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合资车企,但其产品以自主为主。近年来,五菱和宝骏品牌调整策略,销量逐步回暖。6月销量8.5万辆,同比增长42.7%。然而,在低端市场整体萎缩的背景下,上汽通用五菱面临品牌向上与成本控制的双重挑战。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光环逐渐消退,6月销量7.2万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斯拉或将更多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利用上海工厂的出口基地优势,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消费趋势显著变化。技术创新成为决定市场格局的关键,混动技术升级、800V平台普及、辅助驾驶系统标配化等推动了产业链协同发展。华为等科技企业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地位上升,整车企业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国内车企全球化布局取得显著成果,奇瑞、长城、比亚迪等品牌不仅向海外销售汽车,还输出技术、扩充产能、建设品牌。
然而,市场洗牌预警高悬。小众合资品牌或将陆续退场,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已申请破产。新势力车企同样面临巨大生存压力,淘汰赛进入生死时速阶段。谁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