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的价值评估标准正悄然发生转变,场景的深度与广度已成为衡量其影响力的新标尺。近期,斯坦福AI指数报告揭示了一项重要变化:顶级大模型间的性能差距显著缩小,从2024年的12%降至当前的5%,这表明头部模型间的效果差异已不再明显,大模型的进化似乎触及了天花板。
与此同时,成本和参数层面的变革也悄然上演。与两年前相比,如今仅需38亿参数的小模型,即可实现昔日5400亿参数大模型的效果。在大规模多任务语言理解基准测试中,达到GPT-3.5水平的AI模型调用成本,在短短18个月内从每百万token 20美元骤降至0.07美元,这一巨变无疑为AI技术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在这一背景下,场景穿透力成为了新的竞争焦点。无论是大厂还是初创企业,都在积极寻找垂直场景的深度应用,力求在逻辑可靠性和终端适配性上取得突破,验证“效率-性能-安全”的三角平衡。这一趋势在过去三年中尤为明显,从“技术试水”到“价值深耕”,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正逐步深化。
2023至2024年间,大模型主要应用于通用场景,如文本生成和多模态交互,尤其在内容创作领域大放异彩。然而,在一些亟需确定性的专业场景中,大模型的能力仍显不足。例如,某银行引入通用模型后,反欺诈误报率居高不下;某医院的人工辅助诊疗则因依赖人工标注数据和审批周期长,商业化进程缓慢。这些挑战表明,大模型场景的闭环系统尚未完善,仍需进一步探索。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大模型推向千行百业。在2025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北京揭晓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名单,涉及制造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总预算金额高达1.1亿元。这一举措无疑为大模型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钛媒体App将大模型应用场景分为三类:首先是短期收益明确的“效率型”场景,如企业知识库建设,这些场景入手容易,产出可见,成为多数企业小规模试验的首选。其次是需求爆发中的“创造力型”场景,如多模态生成技术在游戏制作中的应用,这些场景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潜力。最后是最具挑战性的“复杂系统型”场景,如医疗健康的辅助诊断和自动驾驶,这些场景虽然技术门槛高,但价值巨大。
从钛媒体持续关注的场景应用来看,一些创新场景已经崭露头角。例如,首旅利用大模型为6300家酒店客房精准定价,大模型智能体“闺蜜AI医生”在女性用户问答中准确率高达80%,货运物流借助大模型技术智能接单效率提升75%等。这些场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企业效率,还推动了数字化进程。
为了鼓励更多创新场景的应用,钛媒体启动了2025年度“创新场景TOP 50”榜单评选活动,面向国内从事企业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服务、产品应用的企业或科研机构征集场景解决方案。这些案例需已实际落地,并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申报日期自2025年7月8日起至8月22日止,公开投票及专家评审将于8月23日至8月31日进行。
此次评选活动旨在链接更多渠道和资源推广创新场景,让优秀的创新场景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获奖的创新场景将获得钛媒体矩阵的持续曝光,包括内容宣传以及参与全年各种高含金量活动的潜在合作机会。这不仅是对创新场景的一种肯定,更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