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但内部分化加剧。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6月份乘用车零售增速高达18%,同比净增32万辆,上半年整体零售量达到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
在行业平均增速10.8%的背景下,央广网统计的16家车企中,超过半数的车企销量增速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显示出多数车企实现了高于行业的增长。然而,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部分车企如广汽集团和东风集团等,销量出现了下滑。
自主品牌在这一轮增长中占据了主导地位,1-6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达到64%,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5个百分点。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和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凭借新能源板块的强劲拉动,成为自主品牌中增速较快的车企。这三家企业都将新能源产品置于战略核心,通过密集的新品投放抢占市场。
除了国内市场,自主品牌的出口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上半年,自主新能源出口量达到81万辆,同比增长109%,占自主出口总量的38.6%。其中,奇瑞和比亚迪在出口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
然而,尽管整体市场呈现出增长态势,但车企的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却普遍不高。据央广网不完全统计,仅小鹏汽车的完成率超过了50%,多数车企的完成率在30%-40%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尽管市场增长,但车企之间的竞争依然激烈,部分车企面临着增长困境。
新势力车企的格局也在上半年经历了重构。零跑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凭借爆款车型和差异化策略,成为新势力三强。这三家车企都将盈利提升为年度目标计划,显示出新势力车企对于盈利能力的重视。
不过,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加剧了车企之间的分化。长城汽车等部分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导致其整体销量增长缓慢。而比亚迪汽车等全面新能源化的车企,则凭借新能源产品的强劲表现,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车企之间的产品结构调整也直接影响了其对2025年的目标增长预期。以新能源为主、新车型计划丰富的车企普遍预期较高,而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新能源转型进展缓慢的车企则面临着更大的增长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半年车企销量普遍不及年度目标的50%,但多数车企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然而,这种增长背后也隐藏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经销商库存压力攀升,“以价换量”现象加剧,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问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显示,上半年仅有27.5%的4S店完成或超额完成了销量计划,剩余72.5%的4S店未达目标。这意味着大部分经销商面临着销量承压、库存积压的风险。
在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车企需要抓住电动化技术,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进一步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销量下滑对企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销量,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