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2025贝壳财经年会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曾任重庆市市长的黄奇帆,针对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现状发表了深刻见解。他指出,尽管中国汽车制造业在制造业领域中本应享有相对较高的效益,然而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该行业的产值利润率仅为5%。这意味着,即便中国售出了三千万辆汽车,其利润却不及日本丰田汽车,后者仅凭九百万辆的销量便实现了更高的效益。
这一对比尤为引人注目。丰田汽车在不久前公布的2025财年财报中显示,尽管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6%,但仍达到了惊人的4.765万亿日元(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2337.28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中国18家上市乘用车企业的表现则显得逊色许多。据统计,这18家企业中,实现盈利的13家企业2024年的净利润总和仅为1226.77亿元人民币。若将亏损的5家企业纳入考量,则总利润将进一步缩减至不到9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尚不足丰田年利润的40%。
单车利润方面的对比同样显著。丰田预计2025财年的全球销量将达到1040万辆,单车利润约为2.29万元人民币。而中国国产汽车领域的佼佼者比亚迪,其单车利润则仅为0.94万元人民币(基于402.5亿元的净利润和427.2万辆的销量计算)。
黄奇帆在演讲中还谈到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状况。他指出,中国制造规模如今已占据全球的30%以上,与2010年以前相比,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十大重要板块中的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中国已在五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另有五个领域与欧美国家并驾齐驱。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旧观念已被新的篇章所替代。
进一步地,黄奇帆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投入产出产值利润率中的关键作用。他以智能手机为例,指出一部售价6000元的手机,其制造成本可能仅为3000元左右,而剩余的3000元则来自于软件专利、知识产权以及芯片内置程序等看不见的价值。这些高附加值的基础,正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所在,它们被嵌入到机器装备的终端产品制作中,从而提升了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