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上半年,中国汽车工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汽车产销量首次同时跨越1500万辆大关,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实现了超过40%的同比增长,汽车出口量也迎来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一连串的数字,无疑展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生机。
面对如此佳绩,如何在新的台阶上进一步稳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7月10日至12日,上海嘉定举办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汇聚了产学研各界的精英,共同探讨了这些热点问题。
论坛上,众多与会嘉宾指出,人工智能正引领着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未来出行生态变革的关键力量。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兴起,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汽车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成为了承载个性与情感的移动空间。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在确保汽车的安全和功能价值的同时,深刻理解并精准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汽车产品定义和开发的核心竞争力。这意味着,汽车企业需要在设计和服务上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和感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则认为,汽车产业的创新不仅要推动轻量化材料、一体化压铸、模块化制造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还要促进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供应、管理和服务等全环节的渗透,从而实现从产品智能化向产业智能化的转变。
然而,汽车行业的盈利状况却持续承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论坛上透露,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在近8年来持续下降,陷入了“增量不增利”的困境。他强调,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要追求量的增长,更要成为质的标杆,只有市场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尹同跃也表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创新以及管理的变革,提升质量和服务水平。他呼吁业界要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做强、做大、做长久。
在谈到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时,宝马集团大中华区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指出,电动化和智能网联为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创新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风险。他强调,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全球供应链网络的脆弱性以及人工智能、碳排放和数据流动的监管问题都增加了产业发展环境的复杂性。
面对这些挑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深化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是破局的关键。他们呼吁业界要携手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培育新的产业价值增长极,共同塑造既强调效率又强调安全的新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