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依然是我们探索世界、理解未来的窗口。本周,让我们跟随湛庐君的脚步,一起回顾过去一周内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精彩瞬间。
就在不久前的7月10日,科技界的巨头马斯克在直播间揭开了Grok 4的神秘面纱。他自信满满地宣称:“这是全球顶尖的AI,让我们亲眼见证它的实力。”据马斯克介绍,Grok 4在SAT考试中屡获满分,其推理能力更是超越了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令人震惊的是,Grok 4已在所有学科领域达到了博士后水平,马斯克甚至预言,如果Grok 4在今年未能发现实用的新科学技术,那将是一大意外。
回望一年前的7月,两则新闻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是超过1342万名学子参与的高考,首批录取通知书陆续寄出,众多高分考生选择了数理基础科学等方向;二是自动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的出现,引发了关于未来司机职业命运的热烈讨论。同年6月,麦肯锡发布的《工作新未来》报告预测,到2030年,“基本认知技能”将彻底消失。
一年来,AI的足迹遍布各个领域,从AI电影到“AI诺奖”,再到越来越多的AI同事,我们见证了AI技术的飞速发展。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将迎来首位AI科学家。面对这一系列变化,如何把握未来趋势?三位顶级“未来学家”的观点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启示。
首先,OpenAI的早期投资人里德·霍夫曼在《AI赋能》一书中指出,与其担心AI取代人类,不如积极拥抱AI,将其视为提升个人能力的工具。他认为,大学毕业生和初创公司通常比资深前辈更能迅速适应新技术,因此,应届毕业生应思考如何用AI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抓住机遇,培养深度AI素养,理解AI如何重塑工作流程和商业模式,从而在新世界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世界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教授则强调,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在于“为人文赋理,为机器立心”。他指出,中国在AI领域的探索应走出自己的道路,实现AI与人类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朱教授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的大一统理论”,他相信,通用人工智能一定是一个既美丽又简洁的存在,能够用最简约的模型解释复杂现象。
在高考后的选择时刻,朱松纯教授的观点也提醒我们,选择不仅仅关乎热门专业和名校,更重要的是思考个人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面对AI的热潮,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AI成为具备“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体,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无论是里德·霍夫曼的积极拥抱AI,还是朱松纯教授的对人文与AI融合的追求,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让我们在阅读中探索世界,在思考中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