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长春市迎来了一场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重要论坛——“2025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此次论坛围绕“新质引领,智创未来”的主题展开,吸引了众多行业精英参与。地平线公司的高管吕鹏,在会上分享了他对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
吕鹏首先回顾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上半场,即电动化阶段。他指出,中国车企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进步,不仅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技术竞争力也日益增强。地平线作为重要参与者,见证并助力了中国汽车产业从电动化布局到产业竞争力构建的全过程。然而,他也坦言,当前电动化领域的差异性正在缩小,同质化趋势愈发明显。
在此背景下,吕鹏强调,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将成为更为关键的战场。他认为,电动化虽然改变了汽车的动力系统,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汽车形态。而智能化,特别是智能驾驶技术,将深刻影响汽车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出行方式。智能化不仅为电动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将在未来成为推动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针对产业发展节奏的问题,吕鹏指出,成熟产业往往进入降本阶段,而新兴产业则处于快速迭代之中。他提到,在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的过程中,电池成本一度占据极高比例,但随着续航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对于更高续航的需求逐渐减弱,电池成本占比也将逐渐降低。未来,智能化硬件和软件将成为整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吕鹏也警告说,过度追求降本可能会对用户体验、安全性和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他强调,车企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应把握正确的节奏,避免算力与算法之间的失衡。算力决定了体验上限,而算法能力则影响上限的兑现程度。因此,车企需要找到每年量产的最佳“甜点位”,即软硬件能力既能满足竞争需求,又能快速实现规模化,从而保持成本优势和竞争力。
吕鹏预测,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算力平台将成为新的“甜点位”。他指出,头部智驾玩家已经开始通过算力引领行业节奏,如小鹏MONA03等车型已经配备了高性能的算力系统。这些变化体现了技术AI开发的本质——算力、算法和数据的综合作用。吕鹏认为,拥有更大技术参数的企业将能够更好地实现智能涌现,而能否在这一阶段踩中节奏、形成规模化并提升用户体验,将成为每家车企面临的新挑战。
吕鹏的发言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也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智能化的深入发展,车企将需要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