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新能源车市场,寒意逼人,曾经的热销景象不再。电动车销量突现滑坡,与前一年同期相比,零售量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与前一月相比也减少了近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不仅标志着增速放缓,更预示着库存问题日益严峻。
面对市场的骤变,包括理想汽车、特斯拉在内的一线品牌纷纷祭出价格战的大旗,试图以降价换取市场份额。理想汽车更是豪掷近5亿元资金进行促销,然而,这一举措却如同烧钱游戏,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让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电动车行业的昔日辉煌,如今却成了残酷竞争的修罗场。一位不愿具名的头部车企高管自嘲道,他们现在是在赔本赚吆喝,表面看似风光,实则账本上一片惨淡。这场看似热闹的竞争背后,是企业利润的持续流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市场的价格战尚未平息,海外市场又添变数。曾经被视为电动车行业蓝海的海外市场,如今也阴云密布。欧盟近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了高达38.1%的临时反补贴税,这无疑给中国电动车的出口之路设下了重重障碍。其他国家也在悄然提高关税,使得中国电动车在海外市场的成本优势被层层削弱。
面对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国家层面的产业扶持政策也在悄然调整。从过去的全面撒网式扶持,转变为精准滴灌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转变旨在避免宝贵的财政资源被无谓的内耗所消耗,同时也提醒市场参与者应摆脱低水平的竞争。
业内专家对此发出警示,当前的新能源车市场已不再是争夺王位的擂台,而是一片无差别绞杀的战场。如果继续依靠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只会拖垮整个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转变竞争方式,从低价竞争转向高质量竞争。
中国新能源车的突围之路,需要行业内的企业携手共进,共同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国内市场也亟需实现从低价竞争向高质量竞争的转变。政策信号已经明确,淘汰燃油车可以暂缓,但技术发展必须加速;赔本内耗必须终止,行业格局的重塑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