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文档翻译领域,亚马逊云科技展现出了其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创新实力。近日,亚马逊云科技解决方案开发团队的胡一凯,在一次演讲中深入分享了该公司在智能文档翻译方面的实践经验,为业界带来了诸多启示。
胡一凯首先提到了与一家跨国医疗器械公司的合作案例。这家公司需要将大量的核磁共振说明书从英文翻译成中文,且对术语的准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翻译方式不仅耗时长,而且难以满足客户对术语准确性的高标准。亚马逊云科技接手后,面临着如何在保证翻译效率的同时,确保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并遵循企业内部文风要求的挑战。
针对术语翻译的准确性问题,亚马逊云科技采取了多种策略。最初,他们尝试将术语直接嵌入到模型的上下文中,这种方法在术语数量较少时效果尚可。然而,随着术语数量的增加,这种方法开始显现出局限性。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他们引入了AC自动机算法,通过内存中的键值匹配,实现了毫秒级别的术语检索,从而大大提高了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但面对更大规模的术语库,AC自动机也显得力不从心,这时他们采用了OpenSearch Percolator缓存,它利用术语作为索引,可以迅速检索出与输入文本匹配的术语,完美适应了大规模术语库的翻译场景。
在满足企业内部文风要求方面,亚马逊云科技同样展现出了创新思维。他们意识到,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风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并遵循这些要求。为此,他们引入了样例库的概念,通过收集客户的历史翻译文件,构建了一个包含丰富文风信息的知识库。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利用这个知识库来指导大模型的翻译,从而确保翻译结果能够符合客户的文风要求。他们还结合了RAG(检索增强生成)和FuseShot技术,构建了一个Web知识库,进一步提升了翻译效果。
在解决翻译内容的准确性之后,亚马逊云科技还面临着工程化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在PDF文档的翻译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信息浓度差异、格式遵循和空间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采用了动态递归算法、动态评估方式和双指针算法等先进技术,确保了翻译后的PDF文档在格式、排版和可读性方面都能达到客户的期望。
与PDF文档相比,Word文档的翻译过程相对简单一些。亚马逊云科技利用Word文档的XML结构特性,通过解析、翻译和渲染三个步骤,轻松实现了Word文档的智能翻译。这一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了开源包和亚马逊云科技自身的技术优势,确保了翻译效率和准确性。
为了将上述技术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亚马逊云科技为客户开发了一个试用的前端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上传术语库和待翻译的文档,然后进行翻译和预览。整个系统基于Amazon CDK编写,可以在用户的云环境中一键部署,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
在演讲的最后部分,胡一凯提到了专业翻译领域的飞轮效应。他认为,通过不断积累和优化内部语料资产(如术语库、文风样例库等),并结合亚马逊云科技的智能翻译工序,可以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这个循环不仅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将积累的数据资产应用到智能写作审核、AI校对等新的领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总的来说,亚马逊云科技在智能文档翻译领域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和工程化实践,成功解决了术语准确性、文风遵循和工程化挑战等一系列问题,为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