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大家都在骂山姆,可受伤的是好丽友们啊

   时间:2025-07-17 21:54:39 来源:花朵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撰文丨华见

这几天,中产们的朋友圈有点忙。

除了嗑娃哈哈的大瓜,还要调侃山姆的选品。

导火索是主打“圈层隔离”的山姆上架了好丽友派,被骂下架了,一同被吐槽的还有卫龙魔芋爽,甚至是溜溜梅等平民百货。

会员们不是说这些食品不好吃,而是觉得“260块会员费就买这?跟楼下小卖铺有啥区别。”

翻开小红书,满屏的“山姆跌落神坛”,仿佛那个曾经被当作“精致生活通行证”的仓储超市,一夜之间成了菜市场。

花朵财经小编没开过山姆会员卡,没有太多发言权,难以共情。但冷静下来想想,好丽友真就那么上不了台面?山姆这波被骂,到底是选品拉垮,还是中产们的“逼格滤镜”碎了?

PART.01“好丽友们”躺着也中枪

山姆被骂的核心逻辑很简单:“我花260块买的不是商品,是‘别处买不到’的优越感。”

在很多中产眼里,山姆的会员费更像一张“圈层门票”。就像健身房年卡不只是为了锻炼,更是为了朋友圈定位;星巴克不只是喝咖啡,是为了办公桌上的那杯“社交货币”。山姆的货架本该摆满“进口尖货”“独家定制”,让你推着购物车时能暗爽“这才是有品质的生活”。

可这次上架的好丽友、卫龙、溜溜梅,偏偏是“楼下小卖部自由”的代表。网友们怒的不是产品本身,是“我花了钱,你却给我推菜市场货”的心理落差,就像去米其林餐厅,服务员端上一盘辣条,哪怕这辣条是特供版,也难免让人觉得“掉价”。

是的,关键在于这个“特供”,即便网友们不买单,山姆的“特供”依旧存在。

很少人注意到,山姆货架上的好丽友,和小卖部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它减了80%的糖,用了30%的真可可(不是代可可脂)。事实是,为了进山姆,好丽友专门改造了生产线。

按照知名博主半佛仙人的说法是,山姆的供应链没错,错就错在没有在包装上印上大大的“山姆特供”。

毕竟,情绪价值有时候可以堵住嘴巴的。

换一个角度来看,中产们骂的是“品牌标签”,却忽略了“品质升级”。这就像有人看到茅台出了冰淇淋,骂“茅台堕落了”,却没发现那冰淇淋用的是飞天基酒。人一旦情绪上头时,谁还管品质到底变没变?

只是可惜了“好丽友们”,躺着也中枪。往大了说,中产们的这种“逼格焦虑”正在误伤国产供应链。

根据公开资料,山姆里上架的东西,选品只占三分,剩下七分都依靠供应链。

而业内人都知道,进山姆比考985还难。不是你产品好就行,得有专利(准入门槛),履约率低于95%直接拉黑,甚至有供应商因为暴雨断货两天被永久除名,连包装上的产地标注都得精确到乡镇。

有个做坚果的老板吐槽:“为了进山姆,我砸了200万改造车间,最后因为虫害记录表缺了一页,还是被拒了。”

这种“变态标准”,其实在悄悄逼国产供应链升级。比如洽洽为了进山姆,把普通瓜子的盐分降了20%;盼盼改了配方,用进口面粉缩了保质期;溜溜梅专门搞了“智利无核西梅”特供款……

这些升级,本是国产货变好的底气,却因“档次不够”被骂,实在有点冤。

PART.02山姆凭什么赚钱?

这两年,超市倒闭的新闻比开业还多。

据零售行业研究机构“壹览商业”统计,2024年,全国至少782家超市关闭大门,永辉、大润发、华润万家等巨头无一幸免。其中永辉超市关了200多家门店,今年还计划关闭250至350家门店,相当于砍掉全国门店总数的三分之一。

到了今年,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仅第一季度,全国闭店数量已达273家。花朵财经小编感受很深,自从楼下的华润万家倒闭之后,已经很久没有逛过超市了。

但奇怪的是,像山姆、开市客(Costco)这种“洋超市”却在逆势扩张。

比如沃尔玛中国虽然也关了很多门店,但是依靠山姆这个品牌,一年干到了1588亿元的总销售额,体量相当于永辉的两倍。今年山姆还计划把门店数量扩到60家。

过去一年,另一连锁巨头开市客(Costco),在中国内地完成87亿元的销售额,相当于一家门店年销售额12.4亿元。开市客杭州新店开业当天,停车场堵了3公里。

这些“洋超市”的差别在哪?

说白了,不是会员费多贵,是它搞懂了“消费者到底要啥”。

普通商超的货架上,可能摆着10种薯片,从3块到15块不等,你得自己对比配料表、看产地、算性价比。

但山姆只给你1种——它替你筛掉了9种,剩下的那1种,要么是同价位里品质最好的,要么是同品质里最便宜的。这种“少即是多”的逻辑,戳中了现代人“懒得选”的痛点。

更关键的是“标准透明”。你骂山姆的好丽友,但它明明白白标着“减糖80%、真可可30%”;你嫌农夫山泉冰块贵,但它写着“24小时超低速冻结,融化慢20%”。

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进口”或“洋气”,是“这东西值不值这个价”的明明白白。

反观那些倒闭的超市,要么是选品杂乱(啥都想卖,啥都卖不好),要么是品控松懈(过期食品换标签接着卖),要么是标准模糊(吹得天花乱坠,实际配料表一团糟)。

这些类型的超市倒了,不是因为“消费者不爱逛超市”,是因为“不想为低效和忽悠买单”。

PART.03该骂的得骂,但倒了真未必是好事

当然,山姆不是完美的。

扩张太快导致蛋糕发霉、坚果有虫;会员费涨了,客服电话却打不通;有的商品换个包装就敢叫“特供”……这些槽点该骂就得骂,毕竟花了钱,没享到对等的服务,怼两句没毛病。

但要是因为“上架好丽友”就盼着山姆倒闭,那就有点短视了。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纯国产”或“纯洋”超市,是能逼着整个行业“向上卷”的玩家。所谓的“洋超市”滤镜也要去魅,而山姆的存在,就像班级里的优等生,它考100分,不是为了让别人考0分,是为了让全班都知道“100分是可能的”。

它让好丽友知道“要用真可可”,让洽洽明白“瓜子也能做高端”,让盼盼懂得“面包可以更健康”。

这些改变,最终会传导到整个市场:今天是山姆特供,明天可能就会出现在普通超市的货架上。就像当年苹果逼着国产手机做全面屏,最后受益的是所有消费者。

所以,与其纠结“好丽友配不配进山姆”,不如盯着“它的品控能不能更严”,与其骂“会员费不值”,不如要求“把钱花在更透明的标准上”。

毕竟,消费升级的终极目标,不是买更贵的东西,是花合理的钱,买到更放心的产品,至于是谁卖的,真没那么重要。

毁掉一个高标准的超市容易,再建一个,可就难了。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