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界近日掀起的波澜中,具身智能领域成为焦点,多家创新企业相继宣布获得巨额融资,其中京东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
千寻智能(Spirit AI)率先宣布完成近6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衔,中网投、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复星锐正等投资机构紧随其后。这家以自研VLA模型为核心的全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的研发商,凭借其强大的技术背景和创始团队——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出身的机器人行业老兵韩峰涛,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首席科学家高阳——吸引了众多资本的青睐。老股东们如Prosperity 7 Ventures、顺为资本等也纷纷加码投资。
紧接着,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也传来融资捷报,同样由京东战略领投。至此,逐际动力的股东阵容星光熠熠,涵盖了阿里巴巴集团、招商局创投、蔚来资本、联想创投等知名机构。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中科大本科及普渡大学博士背景,其双足机器人TRON 1在巡检、安防、配送等领域已开展规模化应用。
位于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的众擎机器人,成立仅十个月便推出了全开源全尺寸双足机器人产品,并在今年7月宣布完成两轮融资。其中,Pre-A++轮由小鹏汽车旗下的星航资本投资,A1轮则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等也参与其中。中东资本、弘晖基金等老股东同样连续增资。
这一系列融资事件,不仅彰显了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力度,也悄然揭开了京东在这一新兴赛道上的雄心壮志。事实上,京东对具身智能的投资布局早已开始,去年7月即对橡鹿科技进行了2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涉足生活服务机器人领域。
今年,京东更是加快了步伐,不仅成立了“智能机器人业务”部门,还积极扫货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智元机器人便是其中一例,京东成为其新晋股东,并有望通过智元要约收购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实现京东在机器人领域的首个IPO。
刘强东的亲自参与,无疑为京东的战略布局增添了更多色彩。今年3月,他现身香港科技大学,参观了人工智能项目,显示出对前沿技术的浓厚兴趣。在京东的业务版图中,AI的应用日益深入,从物流的供应链管理和履约环节,到核心零售场景的搜索、推荐体系,再到AI导购助手、数字人等领域,京东都在积极探索AI的潜力。
随着具身智能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京东推出了面向机器人领域的“JoyInside平台”,旨在构建人形机器人在零售、物流场景的落地生态。目前,该平台已接入多家机器人厂商产品,并与地平线机器人、科沃斯等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在具身智能的爆发期,融资事件层出不穷。跨维智能、星海图、它石智航等企业纷纷宣布获得巨额融资,而银河通用更是完成了超11亿元的融资,成为具身大模型机器人领域单笔最大融资案例。稚晖君和王兴兴这两位标志性创始人,也相继踏上了IPO的征程。
然而,商业化难题依然摆在具身智能企业面前。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商业化仍在摸索之中。订单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准。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在中国移动的项目中中标,优必选也宣布中标觅亿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这些订单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收入,也成为其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支撑。
随着竞争的加剧,具身智能领域将迎来残酷洗牌。只有那些能够源源不断拿到订单、实现商业化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智能革命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