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博士后的“研”值担当丨“微生物奇兵”让盐碱地变身大粮仓

   时间:2025-07-22 21:33:21 来源:纵览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纵览客户端讯(孙明霞、熊雪瑶)“在盐碱地改良中,传统大水漫灌不仅耗水量大,还难以持续改良土壤,而我们的微生物菌剂‘三剑客’,它们能“吃掉”对植物有害的盐离子,分泌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微生物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彭杰丽指着实验室的培养皿介绍道。

自2014年9月进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后,彭杰丽一直从事盐碱地微生物改良与利用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针对环渤海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面积大,淡水资源不足的特点,探索建立了提高作物耐盐、促生长和抗病能力的优良菌株高效筛选技术体系。

微生物成盐碱地“新救星”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河北省环渤海盐碱地面积大,是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传统盐碱地改良最有代表性的办法就是大水漫灌、沟渠排盐。简单说,就是在农田周围开挖很多条沟,用淡水浇地,将盐分通过垄沟排走。”彭杰丽说,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成本高昂、耗水量极大,尤其不适合盐碱面积大、淡水资源不足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河北的环渤海地区就是典型代表。

盐碱地改良需要多学科的结合。对于微生物学专业来说,核心是找到能在“逆境”中大显身手的“特种兵”微生物,“微生物改良的核心,是找到能适应高盐环境的菌株。”彭杰丽介绍说。

这些菌株能在高盐环境中生长,基于三株“明星菌”研发的种子包衣剂、可溶性菌粉和生物有机肥三类产品,在应用于盐碱地玉米、小麦和牧草等作物中,具有促进出苗、根系发育、防控根部病害、提高作物产量(生物量)等效果。

“种子包衣剂、可溶性菌粉和生物有机肥成本低、见效快、绿色环保,在黄骅滨海盐碱地连续6年的田间试验中,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量显著提高。”彭杰丽说,如今这个项目已获得9项发明专利,可以为盐碱地改良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图为彭杰丽进行菌株功能鉴定。

从实验室到田间的“丰收密码”

在河北省沧州海兴、黄骅等盐碱地试验田中,微生物菌剂的应用使作物增产明显。“我们不是单靠菌剂‘单打独斗’,而是围绕盐碱地和中低产田的开发利用,以根际微生物应用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针对中重度盐碱地建立了‘植物-微生物耦合’技术体系。”彭杰丽介绍,团队筛选耐盐碱牧草品种,搭配特制的功能微生物菌剂,形成“植物扎根—微生物改良”的协同模式;而针对轻度盐碱地,则直接接种功能菌群,从根部优化土壤环境。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平台的强力支撑。河北省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依托河北省土壤生态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与多家农业企业共建示范基地,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让农民‘一看就懂、一用就灵’,才是科研的真正价值。”彭杰丽强调。

图为沧州市海兴县盐碱地试验田丰收小麦。

据统计,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现有的科研平台和院内各类专家影响力,先后招收了41名海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博士后研究队伍,立足于服务河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全省农业生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正如彭杰丽博士所说,盐碱地曾是农业的“伤疤”,如今正变成希望的“粮仓”。随着技术不断完善,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奇兵”,将继续在广袤田野中书写丰收故事。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