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修理厂一角,老王愁容满面,目光锁定在他那辆不断冒出白烟的老捷达上,喃喃自语:“去年变速箱大修就耗资4000元,今年空调又歇菜了,这车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啊!”一旁,李师傅嘴里叼着扳手,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早劝你换新车了,这车都15年了,这些年修车的钱足够你入手一辆二手Polo了。”
老车的去留,实则考验着车主的钱包厚度与勇气大小。近年来,政策风向有所转变,取消了15年的强制报废规定,转而实行60万公里引导报废,理论上车辆可以服役30年之久。然而,车辆一旦迈过13年的门槛,就如人步入老年,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水箱漏水、电路故障频发、底盘异响不断,每次维修费用动辄上千,年维修成本轻松超过车价的10%。更令人无奈的是,一些老旧车型的配件已经停产,更换一个老奥迪的大灯,价格几乎能抵上半辆车的价值。
除了车辆自身的老化问题,政策层面的限制也让老车主们头疼不已。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已对国三排放标准的老车实施限行措施,其他城市也有跟进的趋势。年检频率的提高,更是让不少老车主苦不堪言,半年一次的尾气检测,让三成老车难以过关。一位车主无奈抱怨:“去年尾气治理花了3800元,今年又超标了,真不如直接报废拿补贴!”据悉,部分地区报废补贴高达5000元。
然而,并非所有的老车都注定被淘汰。有三类老车依然有着“抢救”的价值:一是经典神车,如老皇冠、八代雅阁等,这些车型发动机耐用,配件易得,维修成本低廉,几百元就能搞定;二是年行驶里程低于1万公里的代步车,这类车辆磨损轻微,保养得当,再战五年并非难事;三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情怀车,经过翻新后,这些车辆的风采甚至能超越新车。
说到底,老车的去留是一笔复杂的经济账和风险账。李师傅语重心长地提醒:“如果修车费用连续两年破万,车辆频繁抛锚,或者油耗高得吓人,那还不如趁早换新车。新车折旧再厉害,也比修车时的心烦意乱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