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经济版图中,“反内卷”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关键词,而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的生猪养殖行业也悄然迎来了新的转折。农业农村部于6月10日召开的一次“生猪生产调度会”上,提出了全国能繁母猪调减至3950万头的目标,并要求优化生猪生产流程,包括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和引导降低出栏体重等措施。这一系列政策调整,标志着生猪养殖业正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行业领头羊的牧原股份,早已先行一步。截至2025年6月末,该公司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43.1万头,相较于2024年末和2025年一季度,分别有所调减。牧原股份的管理层认为,随着生猪养殖业的成熟和相关政策的完善,未来的猪周期将呈现出“弱周期、窄波动、慢变化”的特点,生猪产能和猪价将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这意味着,养猪行业已经步入了微利时代。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牧原股份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7月9日,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在105亿元至110亿元之间,同比增长幅度高达924.6%至973.39%。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生猪出栏量的上升和养殖成本的下降。据华安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19家上市猪企的出栏总量同比增长了32.7%,而牧原股份以4691万头的出栏量稳居首位。
牧原股份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养殖模式和持续的科技创新。自1992年成立以来,牧原股份便致力于探索标准化养殖模式,并逐步建立起从种猪育种到屠宰加工的全程自营体系。2007年,公司投资建设了全封闭式现代化猪舍,实现了养殖过程的自动化。此后,牧原股份继续进化,建立了轮回二元育种体系,不仅节省了种猪生产成本,还降低了疾病风险。在猪舍规划方面,公司采用分区管理,通过饲料高温灭菌、密闭输送等方式,实现了猪群的全方位把控。
在养殖成本方面,牧原股份同样下足了功夫。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比高达55%-65%,因此公司引入了大麦、高粱等新原料,研究低豆日粮,以降低对玉米和豆粕的依赖。同时,公司还与西湖大学合作成立实验室,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氨基酸,作为豆粕的替代品。在饲料加工生产环节,牧原股份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全程无人接触。公司还与国内外粮商合作,扩充粮源,锁定供应,以降低风险。
得益于这些精细化管理和科技赋能,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从2025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6月的低于12.1元/公斤。公司计划在2025年将成本进一步降低至全年平均12元/公斤,并围绕健康管理、种猪育种、营养配方等方面,持续降本增效。这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不仅巩固了牧原股份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业绩大幅增长的背后,牧原股份也展现出了其慷慨的一面。根据修订后的《股东分红回报规划》,公司计划将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由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20%调整至40%。在2024年,牧原股份的现金分红额达到了75.88亿元,创下年度新高。同时,公司还计划到2025年底将负债规模降低100亿元,以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财务稳健性。
然而,牧原股份的国际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公司明确表示,现金流充裕,此次港股IPO并非主要为了融资,而是面向未来五年到十年,开展海外业务、进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但如何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讲好价值成长的新故事,仍是牧原股份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竞争加剧,如何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持续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也是牧原股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