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知名汉堡品牌塔斯汀被曝已完成关键性股权结构调整,构建起典型的红筹架构,此举在业界普遍被视为其正筹备赴港上市的信号。
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塔斯汀官方虽表示此次股权变动仅为正常的工商变更,旨在支撑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但并未直接否认上市计划。自2012年成立以来,塔斯汀以“中国汉堡”为特色,迅速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
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塔斯汀的门店数量已逼近万家大关,遍布全国29个省份的310座城市,其门店规模不仅刷新了中式汉堡赛道的纪录,更超越了麦当劳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从2022年至2024年,塔斯汀三年内净增门店超过8000家,平均每天就有7家新店开业。
塔斯汀的迅猛扩张,与其创始人魏友纯的过往经历密不可分。魏友纯曾在华莱士品牌下开设过多家加盟店,借鉴了华莱士的低价策略和加盟模式。塔斯汀同样主打低价市场,尤其注重下沉市场的布局,依赖加盟商快速扩大规模。
然而,随着门店数量的激增,塔斯汀也面临着盈利困难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多位加盟商反映,受门店过于密集、促销活动频繁以及食材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塔斯汀门店的回本周期不断延长,部分门店甚至出现亏损。一位早期加盟商表示,尽管自己享受到了时间红利,但回本也花费了一年五个月的时间。
塔斯汀的加盟门槛相对较高,加盟商需要通过层层面试才能加入。但如今,即便是成功加盟的商家,也面临着盈利难的困境。一位加盟商在社交媒体上透露,自己开设了五家塔斯汀门店,回本时间越来越长,第四家店一年半才回本,月营业额也较前两家店有所下降。
除了盈利问题,塔斯汀还面临着食品安全的考验。近年来,塔斯汀在多地门店被曝出销售未加工熟的肉类等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塔斯汀汉堡的投诉数量众多,其中食材不熟、异物混入、食材不新鲜等问题尤为突出。
尽管塔斯汀所处的中式汉堡赛道正受到资本的青睐,但资本市场对餐饮企业的估值逻辑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大规模门店布局往往被视为企业实力和市场占有率的象征,但现在,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品牌影响力、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数字化转型程度等综合因素。
塔斯汀要想成功上市,必须在规模与盈利、速度与质量、加盟自由与总部管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对塔斯汀的挑战,也是所有快速扩张的中式快餐品牌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塔斯汀能否顺利冲刺上市,将为其他中式快餐品牌的资本化之路提供新的启示或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