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上海引领AI新纪元:数学赋能,科研蝶变,探寻通用智能之路

   时间:2025-07-27 13:05:59 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浦江之畔,创新浪潮涌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此盛大召开。大会的百场论坛聚焦大模型创新应用、AI for Science、开源开放及算力新基建等尖端议题,进一步深化了大会作为全球AI思想引领者的角色。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AI三问”——数学之问、科学之问与模型之问,这些问题直击智能时代的核心命题,自上海出发,激荡全球。

“AI三问”不仅是一场跨界协同、理论创新的深度探讨,更是上海迈向学术共生与融合新阶段的深情一吻。当AI以光速前行,上海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这一变革。

数学之问,直击AI的逻辑核心。过去一年中,大模型在数学领域的表现令人既惊又喜。从最初的连简单大小判断都出错,到如今能在高考数学甚至奥赛中取得高分,大模型的进步有目共睹。然而,人们训练大模型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更希望通过提升其数学能力,将其严密的逻辑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如今,AI与数学正双向奔赴,大模型已从“验证工”升级为“发现助手”,主动参与数学规律的挖掘与猜想的生成。尽管仍存在“幻觉”缺陷,但改进方法正不断涌现。同时,AI在构造数学对象上的独特优势也日益显现,能找到人类难以想象的特殊结构。然而,剑桥大学数学家凯文·巴扎德指出,当前AI的创新仍有局限,尤其是在原创性方面,仍是AI尚未跨越的鸿沟。

科学之问,则探索AI能否成为科学研究的“革命工具”。随着AI技术的不断渗透,它正从技术工具加速转变为科学研究的“协同伙伴”。无论是模拟人类对话、量子计算机的效率超越传统超算,还是预测蛋白质结构、驱动机器人感知环境,AI都在科学研究的核心场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学前沿论坛上,诺贝尔奖和图灵奖双料得主杰弗里·辛顿表示,AI对科学的帮助显而易见,尤其在预测蛋白质折叠结构方面,已成为早期标志。同时,多个科学发现平台的发布,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科学发现平台,正通过体系化的AI赋能,为科学研究提供“革命的工具”,推动科研范式变革。

模型之问,则聚焦于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之路的挑战与机遇。当前,大模型在特定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虽高,但在现实场景中却频繁出现问题。泛化能力不足,究竟是数据问题还是架构原罪?业界普遍认为,单一架构无法包打天下。因此,对Transformer架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寻找新的方案成为业界探索的方向。同时,从预训练到后训练的训练方法革新,也在寻找大模型发展的新方向。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教授提出“通专融合”的思路,旨在实现通用与专用能力的兼得。大模型的数据饥渴问题也日益凸显。当书本与互联网知识穷尽时,下一代智能将从何处获取?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指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是智能增长的重要源泉。这种交互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带来智能。

在“AI三问”的引领下,上海正以其独特的科创基因与学术积淀,为AI与数学的交叉研究提供沃土。同时,围绕数学与AI融合的三大前沿方向布局,推动基础理论突破、AI辅助数学研究以及产业场景转化。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将推动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将为科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