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一个引人瞩目的论坛上,一项关于早期中华文明研究的创新技术吸引了众多目光。复旦大学携手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与上海创智学院,共同发布了一款名为“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一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文历史研究领域的崭新应用。
这款全球首创的模型专注于早期中华文明的研究,旨在通过智能化手段为这一领域的探索开辟新的道路,并为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数字基础。它不仅涵盖了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还整合了甲骨金文、方志舆图等珍贵的历史资料,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在研发过程中,技术团队突破性地将文本、图像、空间地理信息、基因图谱等多种数据融合,实现了跨模态的深度交互和统一表达。这一创新使得地下考古发现与地上历史典籍能够相互印证,为古代文明与现代技术的对话提供了可能。同时,专家团队的深度参与确保了模型在还原历史语境、验证证据链完整性、兼容多元阐释等方面符合人文科学的复杂性认知。
该模型的功能强大且多样,包括高效检索、精准翻译、智能识读、事实呈现、特征描述以及史料信度考据等。它不仅服务于专业学者的深入研究,也致力于满足公众对中华文明的文化普及需求。通过这一模型,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关于早期中华文明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这一伟大文明的理解。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及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吴力波表示,复旦大学和上智院将致力于通过AI技术来呵护、弘扬和发展中华文明瑰宝。他们计划围绕早期中华文明议题,构建一个强大的智能引擎,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技术支撑,并探索数字智能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研究范式的转型。
“AI for Humanity”理念的实践在这一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早期中华文明大模型的研发需要人文智慧与理工技术的深度融合。复旦大学在历史学、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为模型建设提供了权威、系统、前沿的知识支撑,确保了模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该项目的核心建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构建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数据库,整合考古实物、历史文献、古文字数据等多源信息;其次是建立早期中华文明评测集,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确保问题设置的专业性和广度;第三是研发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生成/理解大模型,突破单一学科的认知边界;最后是打造早期中华文明AI Agent应用平台,支持复杂推理与任务规划,为人文研究提供可靠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