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未来引发了广泛讨论。尽管特斯拉CEO马斯克对该项目寄予厚望,但现实进展却显得缓慢。据知情人士透露,马斯克曾设定目标,在2025年生产至少5000台Optimus机器人,然而目前的制造数量仅为数百台,距离目标相去甚远。
英伟达AI领域的专家Jim Fan对此现象发表了看法,他称之为迷你版“莫拉维克悖论”。Jim Fan指出,对人类而言极具挑战性的体操动作,机器人却能轻松完成,而像做饭、打扫这类日常任务,机器人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反差不仅让圈外人感到困惑,就连Jim Fan的父母也多次向他提出疑问。
Jim Fan强调,这种“机器人莫拉维克悖论”造成了一种错觉,即机器人的物理AI能力比实际要先进得多。实际上,许多机器人只是针对特定动作进行了过度训练,缺乏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例如,一个会侧翻的机器人,如果在其前进路径上设置一堵墙,它会毫不犹豫地撞上去。
特斯拉在Optimus项目上遇到的挑战尤为明显。马斯克曾宣称,这款机器人最终可能超越特斯拉的电动车业务,并将公司估值推高至25万亿美元。然而,现实却是特斯拉急需一款新的爆款产品来提振业绩。第二季度总收入同比下降12%,马斯克警告称,随着美国取消电动车补贴、中国电动车全球崛起,公司未来几个季度可能面临困境。
Optimus机器人的手部技术问题尤为棘手。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角度来看,造出媲美人类双手的机械手都是巨大挑战。特斯拉希望Optimus能胜任从工厂干活到弹钢琴的各种任务,但目前仍在打磨最新版的Optimus手部,尚未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一些基本组装完成的Optimus由于缺少手部或前臂,一直闲置在工厂。
特斯拉内部对于Optimus项目的保密程度极高,非核心员工对项目知之甚少。参与Optimus生产的员工在进入机器人制造区前需经过多重安检,并上交手机。尽管如此,特斯拉仍在努力押注其雄厚的工程师人才储备,以及通过汽车工厂快速规模化制造Optimus的能力,以期在与众多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脱颖而出。
然而,一些机器人行业人士对特斯拉研发灵巧手的做法表示质疑。他们认为,简单的夹子式机械手就足以应对大多数任务,且成本更低。特斯拉内部也有员工承认,不是所有任务都需要五根手指,特别是在工厂等场景。但对于马斯克设想的Optimus走进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的未来而言,手部功能无疑成为了关键。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马斯克对Optimus的信心并未动摇。他在多个场合大肆宣扬Optimus的潜力,并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生产目标。然而,现实进展的缓慢和投资者对特斯拉汽车销量下滑的担忧,让Optimus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特斯拉能否通过Optimus实现转型和增长,仍有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