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人工智能(AI)的未来发展趋势时,中国电子云高级副总裁黄锋表达了对AI智能体(agent)发展的坚定信念。他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指出,尽管AI智能体在企业内部应用中的全面推广面临挑战,特别是与现有系统的深度集成难题,但其无疑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电子云的业务发展轨迹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趋势。从早期的信息化阶段,到数字化阶段,再到如今的智能化阶段,中国电子云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客群的转型需求。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及对AI技术未来应用的信心,中国电子云于7月26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电子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此次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会上,中国电子云正式推出了面向国家关键行业的全链路AI解决方案——中国电子云·新星。
黄锋在论坛上详细介绍了中国电子云·新星的“3+3+N”产品服务体系。该体系包括三大核心产品支撑:多模态数据治理平台、模型开发平台和应用开发平台;三大服务体系:AI战略咨询、交付服务和课程服务;以及涵盖多模态视觉融合、采购智能体等多个行业通用应用。这一体系旨在从数据、模型、应用和服务全方位支持客户,使大模型得以实际应用。
中国电子云在AI领域已取得显著成绩,与多家国家实验室和央企建立了高质量数据集的合作,同时在航空和化工工程等领域实现了AI智能体的应用,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黄锋强调,中国电子云·新星以场景应用为导向,专注于国家关键行业,他认为,AI作为工具和技术,其价值在于实际应用。
面对AI发展的困局,黄锋提出了破局之策。他指出,通用模型虽然功能日益强大,但在特定领域如国防、军工等存在局限。这类领域的数据难以从公开网络获取,且对应用效果要求极高。AI训练和推理所需的GPU卡成本高昂,应用场景落地难以标准化。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中国电子云构建了高质量数据集,优化软硬件适配,打造优质的应用开发工具链,并重视产品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具体而言,中国电子云的多模态数据治理平台负责输出高质量数据集,为后续环节提供优质原料;模型开发平台则专注于模型训练、纳管和推理,推出多样化的模型矩阵;应用开发平台侧重于应用层面的开发,基于前两个平台的支持,输出具体的应用。黄锋表示,客户若具备较强的IT能力,可依托应用开发平台自主开发专属智能体。
在算力方面,中国电子云与沐曦股份、中国长城签署三方战略合作,计划推出一体机产品,为关键行业客户提供国产信创、安全可信的服务。中国电子云还与多家机构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黄锋认为,AI智能体代表着未来趋势,但要真正在企业中应用,必须与企业内部系统打通。只有当智能体与企业系统深度连接,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至于从初步应用到高效应用,黄锋指出,“飞轮”效应是关键。智能体在开发、上线和运营过程中,需要不断自我优化和进化,构建起一个完整且高效运转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