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至28日,上海迎来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2025)。作为本次盛会的亮点之一,“WAIC里·技能大舞台”展区以其生动的演示,预见了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具身智能在民生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通过参观者的亲身体验,我国人形机器人从科研实验室迈向实际应用场景的加速步伐得以直观展现。
走进“WAIC里·技能大舞台”,五大特色展区映入眼帘,它们如同未来智慧生活的缩影,展示了AI技术如何赋能各行各业,成为服务人民生活的“上海样本”。与去年首次亮相的“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阵列相比,今年的展示在多个层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首先,在大模型的深度加持下,机器人的“大脑”与“小脑”得到了显著提升,大模型技术已全面融入机器人的决策与控制系统中。例如,在智能制造车间,一款名为青龙的机器人正高效地进行物料分拣,其核心在于基于600万真实机器数据和VLA预训练的2.8B操作大模型。
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浦江实验室团队预计将在年底前积累2500万整机数据,这一数据量是谷歌同类数据集的十倍之多。通过扩大数据规模,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和涌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满足核电、汽车、3C等复杂工业场景的作业需求。
在“一脑多形”的实践探索中,通用具身大脑的应用范围已拓展至多个行业。在威客小吃街,各类机器人如云百生剥鹌鹑蛋机器人、希夕做饭机器人等正忙碌地服务于美食之间;在智慧修理铺,新松修理机器人展现了精湛的“工匠精神”;而在智慧小卖部,银河通用销售机器人正熟练地售卖商品。
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通过共享先进的VLA具身智能模型,实现了高效、精准的作业,让参观者深刻理解了具身智能的内涵,预示着具身智能赋能的智能制造时代即将到来。
在具身智能与核心零部件的创新设计推动下,人形机器人还实现了“高性价比”的突破。在邻里文艺站的才艺表演区,智元新创远征系列机器人展示了其多才多艺的一面,如听懂指令、击鼓、书法等,这得益于“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的创新设计理念。
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已成功实现了以不到国际顶级机器人百分之一的成本,达到相当的性能水平。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和强大的具身智能技术基础,展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独特发展路径。
安永大中华区人工智能与数据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陈剑光表示,AI+制造业的一大突破在于具身智能的应用。随着感知与动作协同能力的成熟,将极大推动“黑灯工厂”、“无人工厂”的实现。同时,他也指出,尽管算法伦理等因素仍需考虑,但AI在智力密集型职业中的替代潜力不容忽视。
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首席合伙人杨洁强调,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变革的当下,中国正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生态构建,加速推进AI技术的深度应用与产业融合。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数据资源的积累,中国已成为全球AI领域的有力竞争者,实现了从跟随者到并行者乃至领先者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