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概念的持续升温,正逐步波及工业机器人领域,引发了一场关于机器人形态的重新审视。在这一浪潮中,专注于工业场景应用的创新企业优艾智合,凭借其独特的路径选择,成为了具身智能实践中的佼佼者。
自2017年成立以来,优艾智合始终致力于高复杂度、高洁净度工厂环境的自动化解决方案。通过整合“移动+操作”的双重能力,该公司成功打造了一系列专为半导体晶圆厂、新能源基地、3C制造车间等场景设计的移动操作型机器人。这些产品已在台积电、中芯国际、华星光电、中国中车、立讯精密、延锋国际等知名企业成功落地。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优艾智合副总裁关健在接受专访时,详细阐述了移动操作机器人的独特优势。他解释道,传统AGV(自动导引车)缺乏感知能力,仅能沿预设路径运行;而服务型机器人则主要部署于商用或办公场景,其安全性、精度等要求远低于工业级标准。相比之下,移动操作机器人集成了“嗅觉”、“温度感知”及多模态信号识别系统,能够智能感知与分析周围环境,结合自主决策能力,完成复杂操作任务。
关健进一步指出,人形机器人虽然热度颇高,但在工业物流领域的应用潜力仍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人形是未来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但主要目标是C端家用场景,工业仅作为技术过渡;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应设计专门面向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然而,关健强调,机器人是否“长得像人”并非工业应用的关键,关键在于是否适配实际任务。他表示,优艾智合更倾向于使用“移动操作型机器人”这一精确概念,以适应晶圆厂等复杂工业场景的需求。
谈及具身智能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实现路径和现实边界,关健表示,优艾智合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的具身智能研究院,正致力于将具身智能的关键基因融入现有机器人体系。他解释道,传统移动操作型机器人的控制逻辑基于控制论架构,需人类预设指令;而具身智能则通过大规模仿真与环境交互训练,使机器人具备自主理解任务、生成控制策略的能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形形态或全栈架构就能适配工业场景,工业对一致性与稳定性的要求远高于消费场景。
关健还透露,优艾智合之所以聚焦于半导体、能源等领域,是因为这些场景在长期项目迭代与现场验证中逐渐沉淀出来,而非战略预设。他强调,移动操作机器人在晶圆厂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良率,还降低了管理成本与错误风险。机器人天然规避了人类作为污染源的风险,对晶圆制造过程至关重要。
在谈及优艾智合提出的“一脑多态”控制架构时,关健表示,该架构与传统云端模式有所不同,它清晰区分了端侧与边侧。关键任务如急停、安全避障、精度控制等,均在机器人本地完成;而协同调度任务则部署在边缘服务器。这种结构实现了端控制单一机器人、边侧调度机器人集群的灵活协同。
关健还提到,优艾智合正与华为云合作,利用盘古大模型提升机器人的自主决策与任务适配能力。他比喻当前的“一脑多态”系统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虽具备基础理解能力、硬件操作技能和环境感知能力,但在垂直行业的专业知识上仍有待提升。通过引入行业小模型或软件作为“经验补丁”,结合华为云的盘古大模型底座平台,优艾智合正构建一个跨行业、跨场景的智能执行能力体系。
最后,关健就轮式与足式机器人在工业巡检中的应用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两者各有其独特适配区间,轮式机器人在铺装良好的厂区内表现稳定可靠,而四足机器人则更适用于崎岖、非结构化地形。因此,在工业巡检场景中,轮式与足式机器人并非竞争替代关系,而是功能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