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行业的璀璨星河中,长川科技以其耀眼的业绩增速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2025年上半年,这家企业实现了21.67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41.8%,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剧增98.73%,达到了4.27亿元。在国内半导体设备赛道上,这样的表现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相比之下,中微公司的净利润增速仅为31.61%至41.28%之间,而拓荆科技甚至出现了同比下滑。
然而,长川科技的财务表现真的如此无懈可击吗?深入剖析后,我们发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首先,非经常性损益为公司的业绩增添了一层“滤镜”。其中,一笔高达0.64亿元的“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尤为引人注目。这笔收益源于公司在收购长川半导体(深圳)公司时,对原有37.5%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所产生的利得。换句话说,这0.64亿元只是账面收益,既非公司主营产品的销售所得,也未带来任何现金流入。剔除这一因素后,公司的扣非净利润为3.57亿元,同比增长71.3%,虽然依旧强劲,但较98.73%的增速已缩水近30个百分点。
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外,长川科技的现金流状况也令人担忧。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0.8亿元,同比降幅高达203.14%。现金流是企业真实经营成果的体现,而长川科技在收获4.27亿元净利润的同时,经营现金流却净流出超过0.8亿元,两者之间存在高达5亿元的差额。公司解释称,这是由于材料采购支出和职工薪酬支出同比大幅增长所致。简而言之,长川科技正在通过扩充人员和积极备货,以短暂的现金流牺牲来换取未来的业绩增长空间。
这一战略选择与公司持续上升的存货相互印证。2025年上半年,长川科技的存货攀升至30.02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了近8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高达33.78%。如此庞大的存货若不能及时消化,存货跌价准备无疑将给公司业绩带来沉重负担。事实上,长川科技一直饱受存货跌价准备的困扰。从2020年至2024年,公司扣减的资产减值损失从0.12亿元一路增加到1.71亿元。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再次翻倍增加至0.7亿元。在这种背景下,长川科技依然选择扩大库存,无疑是一场豪赌。
那么,长川科技豪赌的底气从何而来?一方面,先进封装需求的爆发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摩尔定律接近物理极限,先进封装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被视为提高芯片性能的“最后一公里”。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有望从2023年的390亿美元攀升至2029年的800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3%。这一趋势带动了封测设备需求的激增,为长川科技提供了销量释放的机遇。
另一方面,长川科技通过内生外延的方式推动国产替代。尽管公司在国内测试设备市场已打破垄断并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但与国际龙头相比仍有差距。因此,长川科技坚持高强度研发,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同时,公司还通过收购国内外同行来拓展产品线。例如,收购长奕科技(马来西亚Exis)后,长川科技实现了重力式分选机、平移式分选机、转塔式分选机的产品全覆盖。
尽管长川科技的业绩增速令人瞩目,但公司仍存在负债高、现金流不佳等问题。好在这些问题可以视为公司在迎合先进封装和国产替代市场需求过程中的战略选择。然而,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公司的基本面和市场环境,理性分析公司的业绩和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