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阿里巴巴首次展示了其最新的AI智能眼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款眼镜在1号展馆的阿里展位上占据了显眼位置,屏幕上的绿色文字详细介绍了其采用的光波导AR技术。
就在展示的前一天下午,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论坛上,详细阐述了这款眼镜的功能细节。此举标志着阿里正式加入小米之后,成为另一家在AI眼镜领域布局的头部科技企业。
然而,据现场参展人士透露,尽管阿里AI眼镜在展会上备受瞩目,但实际上它仍处于无法点亮的“模型机”阶段,展示内容仅限于外观和设计。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阿里的AI眼镜目前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展示的仅为工程机,距离正式上市还有一段距离。
据悉,阿里AI眼镜分为两个版本:一款是不带AR显示的AI智能眼镜,另一款则是带有AR显示的AI+AR智能眼镜,后者被视为优先级更高的产品。在硬件配置上,这款眼镜与小米AI眼镜相似,均采用了高通骁龙AR1+恒玄BES2800的双芯架构。有传闻称,其代工厂为知名硬件制造商立讯精密,预计将在今年的“双十一”期间正式发售。
值得注意的是,在WAIC的阿里展位和宋刚的介绍中,并未提及不带AR功能的版本。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光波导AR功能需要在设计上预留投影装置的位置,因此两个版本共用同一模具的可能性较小。至于阿里是否会同步推出非AR版本的产品,目前仍是未知数。
自2024年年底以来,阿里的相关业务经历了一系列整合。其中,“通义”应用团队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同时,拥有To C硬件品牌“天猫精灵”的智能互联事业群与夸克团队相融合。此次发布的AI眼镜,是阿里自去年底整合AI To C业务后推出的首款AI硬件产品。
近期,小米首款AI眼镜的发售引发了巨大关注,让智能眼镜这一产品类别为更多消费者所熟知。传闻中,小米AI眼镜在发售后的三天内销量达到5万副,部分线上线下渠道甚至出现了断货情况。而在阿里的发布会上,宋刚将阿里AI眼镜描述为一款“真正的随身超级助理”,是一款全天候、多场景可用的智能终端。
与小米AI眼镜相比,阿里AI眼镜采用了光波导AR技术,增加了AR显示功能。光波导因其轻薄和对外界光线的高穿透特性,被视为消费级AR眼镜的理想光学方案。尽管光波导技术的成本已逐步降低,但其成熟性仍有待市场检验。阿里的选择似乎表明,他们希望在智能眼镜领域走出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
尽管阿里AI眼镜在展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一些业内人士对其设计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阿里在追求功能全面的同时,可能牺牲了产品的整体设计平衡性。特别是将主板模组置于镜腿末端的设计,可能引发散热和用户体验方面的问题。
智能眼镜市场目前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以小米和meta为代表的拍摄+AI路线,另一条则是以雷鸟、Rokid和Xreal为代表的AR路线。阿里AI眼镜作为AI+AR的融合产品,其推出标志着行业内技术融合趋势的加速。
在供应链和软件生态方面,大厂们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小米凭借其硬件背景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在成本控制和硬件选型上具有优势;而阿里则依托其丰富的软件生态,为AI眼镜提供了更多的软件适配和应用场景。在展示环节,阿里AI眼镜展示了与飞猪、支付宝、高德地图、淘宝、饿了么等自有软件的深度整合,以及“拍照识别商品”“看一眼比价”等全新使用场景。
然而,智能眼镜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随着阿里和小米的相继入场,以及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的暗中发力,智能眼镜行业似乎即将迎来一场激烈的“三国杀”。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智能眼镜市场仍处于扩张期,产品技术迭代迅速,竞争关系相对良性,价格战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产能方面,智能眼镜厂商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自发布以来,小米AI眼镜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卖断货的情况。而阿里AI眼镜首批备货目标仅为10万台,且两个版本中仅亮相了一个,尚不清楚是否会铺开两条生产线。
智能眼镜作为一类可穿戴硬件终端,其产品形态上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智能眼镜目前无法作为一体机单独使用,这限制了其部分功能的发挥。同时,作为可穿戴产品,智能眼镜还需要考虑用户的配镜需求和时尚属性,对线下渠道有一定的依赖性。
尽管如此,智能眼镜市场仍保持着稳定的高增速。IDC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背景,对各家厂商的产能和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来,智能眼镜厂商需要在硬件研发、供应链管理、软件生态适配以及线下渠道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也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推动智能眼镜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