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经历了一波高歌猛进之后,于7月28日迎来了显著的回调。当天,多数主力合约价格下滑,甚至多个商品期货触及跌停板,市场氛围骤然紧张。
具体数据显示,焦煤、玻璃、焦炭、纯碱、工业硅以及碳酸锂等热门品种的主力合约纷纷跌停。其中,氧化铝跌幅超过6%,多晶硅也下跌超过5%。这一波回调不仅让投资者措手不及,也引发了市场广泛的关注。
自7月初以来,受“反内卷”政策影响,商品市场看多情绪持续高涨,多个品种价格连续攀升,部分商品价格甚至出现了非理性上涨。为防止市场过热,国内商品交易所迅速采取措施,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降温。
在7月28日的回调中,资金流出明显,持仓量大幅下降。以焦煤为例,其主力合约持仓量减少了近13万手,资金流出高达31.85亿元。碳酸锂、玻璃等品种也遭遇了类似的资金撤离。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是受交易所加强监管和短期资金获利了结的影响。
在大宗商品市场的跌势带动下,A股市场中的煤炭、钢铁等顺周期板块也遭受重创。煤炭开采指数和普钢指数均出现下跌,其中多家上市公司跌幅显著。
为了应对市场过热,自7月10日以来,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连续发布风险提示,涉及多个热门品种。7月25日,进一步的限制措施出台,焦煤和碳酸锂等品种的单日开仓量受到限制。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市场的投机行为,使市场回归理性。
尽管交易所采取了降温措施,但市场的波动性仍然较高。7月28日,期货市场的总成交量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出投资者交投热情依然不减。然而,与上周相比,成交金额已经有所回落。
对于后市,分析人士持谨慎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反内卷”政策基调下,部分商品价格可能存在反弹驱动。但同时,全球供需平衡体系的重塑以及供应链成本的抬升等因素将使市场保持高波动性。因此,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市场波动,避免盲目跟风。
分析人士还指出,本轮“反内卷”政策不仅涉及上游行业,还涵盖了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等下游行业。这使得本轮调整的行业范围与性质更为复杂,去产能政策的实际操作难度也相应增加。因此,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纠正市场失灵显得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