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创投界被一篇万字长文深深吸引,该文出自一家曾备受瞩目的明星Agent创业公司Manus之手。这家公司在清空国内社交媒体并决定退出中国市场后,其创始人季逸超发表了一篇名为《AI智能体的上下文工程:来自构建Manus的教训》的博客,出人意料地未涉及裁员、迁址或商业模式等敏感话题,而是进行了一场深入的技术复盘。
这篇博客的“避重就轻”在行业内激起了广泛讨论。有人视其为天才的技术沉思,也有人批评其为逃避问题的公关策略。鉴于此,一场闭门快评会被紧急组织起来,邀请了三位硅谷前沿领域的专家,他们分别代表“资本”、“技术”和“产品”这三个对AI项目成败至关重要的视角。
首先发言的是一位专注于AI应用层的硅谷VC合伙人。他表示,读完这篇长文,感觉像是在阅读一份逻辑严密的“反向路演”。文章虽未直接寻求融资,却处处透露着“为何未来值得投资”的信息,其精妙之处远超多数商业计划书。该合伙人进一步分析,文章展现了三个核心价值主张:一是“战略性务实”,季逸超开篇即坦言决定放弃自研模型,这在投资人眼中是一份“资本效率承诺书”,表明团队深刻理解边界,懂得聚焦;二是“过程性资产”,文中不避讳地展示了四次底层框架重构,这在懂行的投资人看来,是团队宝贵的试错经验,构成了真正的技术护城河;三是“全球化叙事”,通过强调“上下文工程”,将撤出中国的行为重塑为全球战略转移,为下一轮国际融资铺平了道路。
接着,一位曾任Google AI Infra技术主管的专家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季逸超描述的挑战并非Manus独有,而是整个行业在构建可用、可靠的Agent系统时面临的共同困境。他将“上下文工程”解释为“AI时代的确定性编排艺术”,指出当前大模型如同不稳定的“概率引擎”,而Agent需要在连续步骤中实现确定性结果,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矛盾。他详细阐述了Manus的四次迭代过程,从提示词工程的脆弱,到引入工具调用和状态管理的复杂,再到构建反思与验证循环的成本与性能平衡,最终到达局部最优解的稳定性提升,每一步都充满了与不确定性的斗争。
最后,一家北美头部SaaS公司的AI产品负责人从产品角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这篇长文既是对“产品战略失败”的复盘,也是对“未来产品路径”的宣言。他强调,Manus从“横向通用工具”向“纵向深度解决方案”的转型,是对商业化困境的深刻反思。通用AI助理虽然吸引眼球,但在商业化上却难以立足,因为缺乏清晰的不可替代价值和用户信任。而“上下文工程”意味着构建深度嵌入用户工作流的垂直解决方案,这要求AI Agent放弃通用性,追求在垂直领域的极致深度和可靠性。他还指出,Manus撤出中国转战海外的决策,是基于产品与市场匹配逻辑的考量,北美市场更易于找到种子用户和实现价值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