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鸟类也能当“硬盘”?实验显示其数据存储速度可达2MB/s

   时间:2025-07-29 20:12:53 来源:IT之家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音乐与科学领域的跨界探索者本恩·乔丹近期公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实验结果,该实验挑战了我们对鸟类智能的传统认知。乔丹声称,鸟类或许拥有存储并检索数字数据的能力,这一发现源于他一次大胆的实验尝试。

乔丹将一张简单的鸟类PNG图像转换成音频波形,并试图让一只年幼的椋鸟通过歌声记忆这些信息,以期日后能以图像的形式重新提取。他记录了整个实验过程,并制作成了视频,分享在YouTube平台上。据乔丹估算,这种基于鸟类的数据传输方式,理论上可以达到每秒约2MB的数据传输速度,尽管他承认这一速度受到多种限制和特定条件的约束。

在视频的开头,乔丹详细阐述了选择鸣禽而非以模仿能力闻名的鹦鹉作为实验对象的理由。他指出,鸣禽在动物界中具有最为先进的发声能力,它们的鸣管结构独特,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交汇处,通过复杂的肌肉群独立控制,能够调节音高和速度,产生令人赞叹的发声效果。鸣管的双侧结构甚至能产生相位和波干涉效应,使得鸣禽的发声更加多样化。

视频还揭示了这只特殊椋鸟的背景故事。这只鸟在年幼时便离开了鸟巢,被人们在路边救助。由于鸣禽通过模仿学习鸣叫,这只由人类抚养长大的椋鸟成为了一块存储声音的“空白画布”。它对再现各种“异类”音频波形表现出较强的接受能力,比如相机快门声和带有混响效果的远处人声。

在实验的关键部分,乔丹将一张简单的鸟类PNG图像输入到频谱合成器中,转换成波形,并以音频的形式“播放”给椋鸟听。在录音过程中,乔丹反复播放这段声音,却未意识到实验已经取得了突破。当他回家查看录制的音频文件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波形。放大后,他惊讶地发现这正是他之前播放给椋鸟的图像,但出现的时间比他预期的要晚得多,这表明椋鸟自己生成了这个图像。

乔丹兴奋地说道:“这只小鸟不仅成功学习并模仿了它听到的音频,而且在完全相同的频率范围内做到了这一点,有效地传输了大约176KB的未压缩信息。”他进一步推测,如果采用10:1的数据压缩比,这相当于每秒近2MB的信息传输量。尽管存在诸多限制,但乔丹设想的在院子里设置一个扬声器,理论上在鸣禽中存储任意数量数据的概念,确实令人感到震撼。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