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璀璨舞台上,一项来自复旦大学的创新技术吸引了众多目光。这项名为“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的科研成果,由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团队倾力打造,首次亮相便以其高精度与低成本的特性,成为大会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大会的“机器人技能大舞台”中央展区,这款传感器作为唯一的高校代表展品,展现了其非凡的实力。它不仅能够精准抓取豆腐、薯片、果冻等易碎物品,还能根据物品的纹理、软硬度和摩擦特性,巧妙地摆出各种造型,这一表现令人叹为观止。
人类皮肤作为最大的器官,拥有对力的多维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人类在进行灵活操作时,能够根据触觉反馈和力的变化调整操作精度。而复旦大学团队研发的这款传感器,正是受到了人类皮肤的启发,旨在让机器人也具备类似的触觉能力。通过融合视觉感知与AI算法的创新系统,这款传感器不仅柔软且适应性强,能够自然贴合物体形状,避免压坏脆弱物品,还能感知多维受力,包括正压力、切向力甚至扭转力,实现了与外界的灵巧、安全交互。
据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陈文明介绍,以往以压力信号为指标的传感技术是单一的感官通道,而下一代具身机器人要突破操作能力瓶颈,必须具备类似人体皮肤的多维触觉感知能力。这款“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的感知灵敏极限已达到人体的10倍,使得机器人能够感受到更加复杂多变的力学交互信息。
目前,尽管具身机器人在视觉通道方面已有较完善的研发,但在触觉技术方面仍显不足。复旦大学团队的这项成果,无疑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性进展。未来,这款传感器将支持训练融合触觉等多模态信息的机器人大脑,助力实现可完成精细化操作的下一代具身智能技术。
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表示,具身机器人要面对多样化的工作环境,既能在预先学习过的环境里做好工作,也能在不确定性的未知环境里完成任务。而这款高精度、低成本的视触觉传感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他透露,未来团队将开展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计划将这款传感器推向市场,同时开展视触觉融合的大模型训练,以解决行业内更多难题。
据悉,这款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机械夹爪领域,它可以实现精准抓取易损物品;在工业制造领域,它可用于高精度分拣与精密装配;在辅助医疗领域,它甚至能完成微创手术等复杂任务。该技术还可以与假肢相结合,研制出具备触觉感知能力的先进智能假肢,为残障人士带来福音。
今年初,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探索能力、持续进化特性且符合人类价值观的具身智能体,为未来人机协同与智能社会建设提供核心驱动力。这款“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的推出,正是研究院在这一目标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