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中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变革,其位于武汉的东风本田二厂即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座曾被视为本田在中国最大生产基地的工厂,在短暂的停产之后,正步入商业地产开发的转型之路。
时间回溯至2022年初,东风本田从武汉经开区接手了停产多年的神龙汽车二厂项目,并将其改造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然而,仅仅两年后,本田中国宣布将于2024年11月关停这条产线。紧接着,广汽本田也宣布将于同年10月关闭位于广州开发区的另一座工厂。这一连串的举动,预示着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正在加速进行。
据悉,东风本田二厂在停产不到一年后,已计划转为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并已进入置业偏好的调研阶段。考虑到本田当前的市场现状和神龙汽车一厂转商业地产开发的先例,东风本田二厂转为住宅用地的可能性同样存在。这样的转变,或许是本田在中国市场“大撤退”背景下,实现资产变现的最佳途径。
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尽管作为日系车的标杆,本田在内燃机时代表现出色,但在新能源赛道上,其探索之路却显得坎坷。从早期的“e:N系列”到广汽本田的“烨”品牌和东风本田的“灵悉”品牌,再到同时推进的“油改电”车型,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的尝试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
数据显示,近一年来(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不足2.4万台,月均销量甚至不到2000台。其中,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均不尽如人意。即便是被寄予厚望的东风本田独立新能源品牌“灵悉”,其首款车型灵悉L自上市以来,累计销量也未能突破1000台。
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转型为何如此艰难?这背后既有电动化转型的大势所趋,也有新兴势力的加速搅局,更有本田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误判和轻视。本田在燃油车市场的成功,让其忽视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而试图凭借品牌口碑和热门车型推出PHEV或EV版本,却未能满足市场需求。
消费者的觉醒,是本田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国产车的迅速崛起,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本田曾经凭借低价耐用和性能优势赢得的市场份额,如今正被这些自主品牌逐渐蚕食。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而本田却未能及时跟上这一趋势。
从扩产到停产,再到彻底告别,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短短三年时间,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剧烈变化。这一过程中,本田不仅失去了市场份额,更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如今,本田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如何在中国市场实现转型和重生,将是其面临的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