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中,一股深刻的变革正在重塑汽车产业链格局。外资Tier1巨头们,曾经凭借技术壁垒在全球市场游刃有余,如今却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外资Tier1企业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从采埃孚成立合资公司,到法雷奥扩建智能座舱研发及生产基地,再到奥托立夫投建武汉技术研发中心,一系列动作密集且高调。这些举措背后,透露出外资Tier1企业面对中国市场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以及本土供应链崛起的应对策略——从“扎根”转向“升维”,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海力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在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奠基,新增3.73万平方米厂房,专注于新能源热管理模块及其关键阀类产品和氢能阀类产品的研发、测试与制造。耐世特汽车系统也在柳州奠基智能制造新工厂,以满足国内外对先进转向系统和运动控制技术的需求。佛吉亚中国与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广州华望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9至2024年期间,中国规模以上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总额持续增长,利润率指标领先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在汽车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与智能化浪潮为外资Tier1提供了巨大机遇。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40%,智能化功能的普及也催生了对高端传感器、智能交互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爆发式需求。
外资Tier1在华新项目高度聚焦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海力达二期项目专攻新能源热管理模块,法雷奥扩建项目聚焦智能座舱等产品创新,安波福旗下英凯博公布新能源汽车领域项目,采埃孚成立合资公司推动汽车安全电子业务发展。这些投资不仅覆盖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还深入智能化领域,凸显外资Tier1正通过本土化产能与研发资源整合,抢占中国电动化与智能化市场的战略高地。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试验田”与“策源地”。本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快速突破,推动了产品迭代速度加快,对供应链的响应效率、定制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资Tier1必须通过“本土化升维”才能保持竞争力。法雷奥在广州花都区的智能座舱研发及生产基地扩建项目,采埃孚与合作伙伴成立的先进制造公司,以及马瑞利车灯与感知亚太创新中心的升级,都是“研发+生产”双轮驱动模式的生动实践。
在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出海”的背景下,外资Tier1的在华布局形成了新的闭环:以中国研发为核心,既服务本土市场,又支撑全球供应。海力达二期工厂预计满足千万辆级新能源汽车配套需求,产品出口至海外市场。安波福中国计划实现国内供应链的全球覆盖,支持本土客户出海布局。博世依托技术经验、全球资源与市场洞察,积极支持中国主机厂开拓海外市场,并在印尼开设博世汽车服务门店。盖瑞特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工厂,主导研发的创新产品正实现“从东方走向全球”的技术反哺。
外资Tier1的战略升级正快速转化为市场成果。法雷奥五合一深度集成电驱模块被中国主流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选用,计划于2026年量产。采埃孚面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首台减速器产品正式下线,并宣布在中国量产新一代总成和零部件产品,获得超10亿欧元订单。大陆集团在中国本土生产的第六代毫米波雷达成功量产下线,马勒中国获得豪华品牌汽车制造商未来纯电车型供应DC/DC转换器订单,合同金额达2亿欧元。博格华纳在中国市场拓展新能源电机业务,赢得四大电机业务项目,与中国头部汽车品牌达成合作。
这些成果的涌现,不仅印证了外资Tier1在华战略升级的有效性,也彰显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活力与潜力。中国从“全球最大市场”进阶为“全球创新中心”,外资Tier1的“升维”之路既是对市场变化的主动适应,也是与中国产业生态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在电动化、智能化引领的产业变革中,外资Tier1与中国市场正迈向更深度的共生共赢,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