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即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盛大启幕,这一盛会由中国电子学会携手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共同主办。历经十年发展,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交流合作的璀璨舞台,见证了机器人技术从萌芽到繁荣的非凡历程。
在大会前夕,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徐晓兰接受了专访,她分享了世界机器人大会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的四大突破性贡献,以及大会如何助力国内外机器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科技创新方面,徐晓兰指出,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已占据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核心零部件如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等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的华丽转身。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国产机器人动作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稳定性与灵活性显著提升。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如今已拥有“聪慧大脑”与“敏捷肢体”,国产核心零部件的应用使其性能跃上新台阶。
产业发展层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和服务机器人生产国,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工业机器人销量从2015年的7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30.2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更是激增,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北京、上海等地成立的国家级创新中心,以及广东、浙江等地的省级创新中心,正加速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应用场景的拓展同样令人瞩目。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71个行业大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前列。服务机器人在家用、物流、医疗等多个领域渗透率大幅提升,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农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其运动性与灵巧性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望成为下一个颠覆性产品。
国际合作方面,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交流合作的桥梁。大会的国际支持机构数量翻番,参会国际嘉宾阵容强大,海外团组的积极参与展示了大会的国际影响力。世界机器人大赛吸引了来自近20个国家的精英赛手同台竞技,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的会员单位也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开放与合作。
徐晓兰强调,世界机器人大会不仅成为全球机器人发展的风向标,引领创新潮流;更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深挖场景需求,推动上下游链条对接;同时,它也是深化开放合作的桥头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这一盛会正以实际行动,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