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Figma IPO狂热:生成式AI时代的创意生态掌控者

   时间:2025-08-05 14:10:58 来源:虎嗅APP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设计协作平台Figma在纽交所的亮相堪称惊艳,其股价以122美元收盘,相较于7月31日的发行价33美元,实现了近三倍的增长。这家公司在上市首日就展现出强劲势头,股价飙升250%,以115美元收盘,公司整体估值跃升至563亿美元。

回溯到两年前,Figma还曾面临被Adobe收购的命运,但最终这笔交易未能成行,Adobe支付了10亿美元的“分手费”。如今,Figma的市值已经远超当年的报价,达到了三倍之多。

Figma的故事始于2012年,由Dylan Field和Evan Wallace在旧金山共同创立。起初,Figma作为一个基于云端的协作式设计工具,迅速吸引了Greylock、Index Ventures等硅谷知名风投的关注。自2019年起,随着Notion、Slack等新兴团队型公司的采用,Figma的用户数量急剧增长,逐渐挑战了Adobe XD在设计市场的地位。

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Figma的发展。远程办公的普及使得协作工具的需求激增,Figma的用户数迅速翻倍,成为Web时代设计协作的“标配”。在此期间,Figma完成了E轮融资,估值达到100亿美元,并引起了Adobe、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的关注。尽管这些公司都曾尝试收购Figma,但后者始终坚持其“平台中立性”的原则。

2022年9月,Adobe宣布计划以200亿美元收购Figma,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投资人和设计界普遍担忧这一创新工具将被垄断。随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欧盟竞争委员会分别介入调查,质疑此并购案可能削弱创新并损害行业竞争。最终,Adobe与Figma联合宣布终止收购计划,Adobe支付了10亿美元的“分手费”,Figma得以保持独立身份。

与Adobe分手后,Figma并未沉寂,而是迅速转向生成式AI领域。利用Adobe支付的10亿美元现金,Figma购买了GPU算力,加速其在AI领域的布局。2024年初,Figma成立了AI产品部门,启动了AI设计助手项目,主攻文本生成UI、AI优化版式、自动命名图层等功能。随后,Figma宣布与OpenAI、Runway、Stability AI等生成式视觉模型服务商合作,将AI内容生成功能嵌入到工具栏中。

同年年中,Figma推出了“Figma AI”Beta版本,允许设计师使用Prompt直接生成UI草图,这一创新功能在用户测试中获得了热烈反响。11月,Figma启动了Pre-IPO融资,吸引了a16z、Benchmark、Khosla Ventures、Sequoia等知名风投的追加投资,此时其估值已达170亿至180亿美元。

Figma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终端用户接触AI视觉能力的第一界面,Figma成为了各类模型接入的桥梁。控制Figma意味着能够影响AI在内容生成、界面设计、用户交互中的表现方式,进而掌控“创意生态”。因此,从2024年开始,Figma的董事会中悄然出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包括Khosla Ventures(OpenAI早期投资者)、Greylock Partners(Notion投资方)、a16z(meta与AI基础设施深度布局者)等。

面对Figma的崛起,微软选择了通过生态绑定来实现“控制权”。Azure算力支持、Copilot插件接口嵌入以及与Office的协同,都是微软试图与Figma建立紧密联系的方式。这一策略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权力三角”——OpenAI提供大脑,微软提供云与操作系统,Figma作为界面与使用场景,成为三者联动的关键一环。

Adobe也感受到了危机。今年5月,Adobe推出了Firefly 3.0,强调其“完全支持开放平台、接口标准”,以此对Figma发起挑战。还有报道称meta、Google等科技巨头正在尝试自建替代型工具,以防Figma在AI设计入口层“一家独大”。

在Figma IPO前夕,一线美元基金纷纷加仓。Benchmark、Sequoia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Index Ventures等传统风投,以及Coatue、Tiger Global等华尔街风格资本,开始高密度介入Figma的最后一轮Pre-IPO融资。这一轮融资不仅彰显了Figma的市场吸引力,也反映了风投界对AI生态由“基础设施建构”转向“场景布局”的认可。

Figma的IPO不仅仅是一次高估值科技公司上市的事件,更是一场关于“谁来定义人机界面”的较量。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不断发展,Figma所处的赛道将吸引更多的竞争者和资本。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设计协作平台,已经从一个在线版Sketch成长为AI视觉生态的重要一环,其未来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