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日常似乎总被手机屏幕占据,无论是刷社交媒体还是观看视频,碎片时间几乎都被“屏幕时间”所填满。然而,科学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大脑在“什么都不做”的状态下,其实是在进行重要的自我整理。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将“发呆”等同于浪费时间。但研究显示,人类的大脑每天竟有高达30%至50%的时间处于“思绪漫游”的状态。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远比预想的更常处于“放空”之中。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漫游时间”对大脑功能可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为了探索这一现象,美国珍利亚研究园区的团队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小鼠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并未给予任何奖励或训练。然而,结果却发现,小鼠大脑中负责视觉的区域发生了显著变化。神经科学家马里乌斯·帕基塔里乌博士指出,即便是简单的行走,大脑也在从环境中学习,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准备。这种“无意识学习”使得小鼠在面对新任务时能够更快地适应。
类似的效果在人类身上也得到了验证。匈牙利罗兰大学的研究团队让年轻人根据屏幕上的箭头方向按下对应的键盘按键。虽然任务看似简单,但其中隐藏着不易察觉的“概率模式”。结果显示,那些在任务中报告自己走神或发呆的参与者,掌握和适应这些隐藏模式的速度明显更快。心理学研究员彼得·西蒙博士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他对此表示惊讶。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机制,研究团队利用高密度脑电图(EEG)进行监测。他们发现,当参与者思绪漫游时,大脑产生了更多通常在睡眠期间占主导地位的慢波。研究人员将这种状态称为“清醒的休息”,即大脑在清醒时进入了一种类似浅层睡眠的状态,从而处理信息、整合记忆。西蒙博士强调,这种状态并非真正的睡眠,而是大脑暂时与外部环境的需求脱钩,专注于内部主导的认知过程。
当然,研究人员也提醒,在需要高度专注和准确反应的任务中,“发呆”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但相关研究带来的启示是,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发呆”的价值。或许,我们不必因为没有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而苛责自己,而是应该将这段无所事事的时光看作是大脑清醒休息的宝贵时刻。
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更多的“发呆时间”,有分析建议,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刻意地放空思绪。例如,早上喝咖啡的时候、通勤或上下学的路上、泡澡的时候,以及晚上睡前昏昏欲睡的片刻。在这些时刻,放下手机,让大脑自由漫游,或许它正在悄悄地进行信息的整理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