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SC.AI 2025大会上,周鸿祎针对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智能体(Agent)的进化速度,发表了深刻见解。他提到,智能体产品的领先地位转瞬即逝,几乎难以维持一个月的时间。新概念一旦推出,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赶上,这种快速迭代的竞争态势对智能体厂商的执行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周鸿祎进一步阐述了智能体发展的五级分类体系,即L1至L5。其中,L1级智能体主要用于日常简单交流,L2级适用于企业常规流程工作,L3级能在专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L4级则能应对大型复杂项目。他特别指出,随着层级提升,智能体的任务处理能力、复杂程度和应用价值均显著提升。
针对单智能体执行任务时的能力瓶颈,周鸿祎介绍了多智能体蜂群协作机制的优势。相较于单智能体在执行100步后可能出现的任务倦怠和错误率叠加问题,多智能体蜂群能够连续执行1000步,任务成功率高达95.4%。这一突破得益于指挥控制和信息共享的高效协作机制,使得多个智能体能够分工明确、协同一致地完成复杂任务。
周鸿祎还分享了360纳米AI通过多智能体生成10分钟电影级视频的案例,展示了多智能体蜂群的强大能力。在这个案例中,十几个智能体分工明确,分别承担了编剧、分镜、配音等角色,共同完成了上百个分镜的拼接工作。
周鸿祎强调了“人机协作”在智能体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未来人机交互将发生显著变化,智能体将成为人类的“数字伙伴”,人类需要学会与“数字员工”协作。在这种协作模式下,用户将成为智能体的“老板”,更多地负责定义、规划和监督智能体的工作。360在人机协作中坚持“人在回路”原则,通过展示智能体工作的每一步过程和思考,以及增加用户决策的部分,既保留了智能体的高效执行能力,又通过人类监督降低了风险。
针对智能体的“随机性”对人机协作提出的新要求,周鸿祎指出,人类需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通过多轮交互和反馈优化智能体的输出。他强调,专业智能体在聚焦单一领域时更具优势,能够像虚拟专家一样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相比之下,通用智能体虽然试图在多个领域都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往往在每个领域都难以达到顶尖水平。
在智能体时代,网络安全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安全运营专家的培养周期漫长,人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借助大模型和智能体,黑客的攻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网络安全防御难度大幅增加。周鸿祎提出,应对这一挑战的办法是为企业配备安全智能体,它能够基于安全大模型的分析结果,调用各种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成为安全运营专家的数字替身。
360作为智能体驱动安全的先行者,推出了“智能体工厂”,支持企业定制安全智能体。这一创新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构建安全智能体的门槛,还提升了安全运营的效率。目前,360全线产品正朝着智能体化的方向发展,“智能体工厂”已应用于多个安全场景,如安全报警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