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迎来了一项重要里程碑:两融余额再度突破2万亿元大关,这一数字上一次达到这一水平已是十年前的往事。这一变化,无疑对A股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融余额,即融资余额与融券余额的总和,是衡量市场杠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此番突破2万亿元,融资余额占据了绝大部分,达到了约1.99万亿元,而融券余额则相对较少,仅为139.48亿元。融资余额的动向,成为了判断两融余额走势的关键。
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A股市场杠杆资金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场内杠杆资金已成为主流,场外配资的生存空间大幅压缩。因此,尽管两融余额达到了2万亿元,但整体杠杆率处于合理水平,风险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融余额重返2万亿元,但与A股市场如今的体量相比,这一数字并不显得特别突出。当前A股总市值已超过100万亿元,远超十年前。因此,两融余额占股市市值的比例并不算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回顾历史数据,2015年6月中旬,A股市场在5178点附近时,市值规模约为71万亿元。而即便在市场指数回落至3500点附近时,市值也仍有45万亿元左右。由此可见,十年来,A股市场的总市值已翻了一番。即便两融余额保持在2万亿元,其占股市市值的比例也显著下降。
在这一轮上涨行情中,场内杠杆资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两融余额能够进一步提升至3万亿元,其对A股市场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显著。然而,仅凭场内杠杆资金的推动,并不足以使A股市场站上4000点。
股市的基本面主要看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当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持续改善时,市场的价值中枢也会随之提升。以A股市场为例,十年前的价值中枢大概在3000点左右,而如今已提升至3600点左右。
上市公司整体的股票回购注销力度同样影响着市场的投资价值。以美股头部公司为例,苹果、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近年来均采取了大规模的股票回购注销行动,这不仅有助于维持公司的高估值,还能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提升公司的真实价值。
A股市场要站上4000点,仅靠杠杆资金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增量资金支持,同时结合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持续改善以及加大股票回购注销的力度。只有这样,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才能水涨船高,进一步推动股市价值中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