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8月,海南文昌的骄阳并未减退一群孩子对航天探索的热情。他们满怀好奇与梦想,聚集在发射场下,聆听火箭升空的壮丽故事。然而,在孩子们视线之外的指挥控制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数据总体团队(简称“文昌数据团队”)正默默守护着发射场的“智慧大脑”——计算机系统。
不久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携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直指苍穹。在这背后,文昌数据团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每一条指令都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天舟九号。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文昌数据团队在2014年发射场建设初期,便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需要构建一套全新的计算机系统,以处理海量的、高速度、多源的信息流。在没有成熟经验和充足文献参考的情况下,团队如同在无边的黑夜中摸索。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和研究中。”团队成员刘涛回忆道。白天,他们埋头于厚重的专业书籍,争论不休;夜晚,宿舍里灯火通明,年轻的身影在键盘上敲击,将思考转化为代码,在一次次的尝试与失败中寻找突破。
文昌数据团队的骨干成员覃杰,他的办公桌上至今仍摆放着一本被翻阅得破旧不堪的航天数据协议专业书籍,书页间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思考和见解。“有一次,凌晨两点,我发现了一个数据校验算法的漏洞,立刻给团队里的年轻人打电话,没想到他们都在办公室。”覃杰感慨地说。
正是凭借这份执着与努力,团队仅用18个月就完成了原本预计需要3年的研发任务,成功在“数据无人区”中开辟出了一条道路。
在紧张而充满挑战的发射任务中,文昌数据团队也展现出了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2020年,某次发射任务中,火箭回传数据突然中断,整个指挥大厅的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这时,团队成员邹海彬果断下令启动备用链路,带领应急小组迅速排查设备,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
“数据汇聚节点指示灯异常!”何京江大声喊道,并迅速调出链路拓扑图,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指挥切换至冗余节点,重新配置IP路由。3分27秒后,熟悉的数据流再次在屏幕上跳动,机房内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赢得了宝贵的分秒。
在过去的十年间,文昌数据团队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应急处置。某次发射任务中,助推器分离数据出现异常波动,老工程师车著明凭借丰富的航天数据处理经验,迅速判断出是传感器传输延迟导致的误报,为指挥决策提供了关键信息。
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如今的36人,文昌数据团队在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壮大。他们中有人连续七年春节坚守岗位,有人为了任务成功推迟婚礼……这些看似平凡的选择,汇聚成了中国航天数据处理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