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自变量机器人王潜:具身智能独立发展,人形机器人ChatGPT时代还需数年

   时间:2025-08-10 04:46:42 来源:科技行者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首都北京,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 2025)于8月8日盛大开幕,吸引了全球目光。今年的大会,具身机器人成为绝对的主角,不仅在传统工业机器人展台上大放异彩,更是以多种形态,包括人形机器人,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成果。

这股潮流的兴起,要追溯到三年前那场由大模型引领的人工智能热潮。正是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自变量机器人这家专注于具身智能的团队于2023年底应运而生。他们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研发端到端通用具身大模型,其创始人兼CEO王潜坚信,通用具身大模型是与数字世界中的大语言模型并驾齐驱的基础模型。

“它不是大语言模型的简单延伸,而是物理世界中一个全新的基础模型。”王潜强调。

秉持这一理念,自变量机器人团队成功训练出了WALL-A模型。2025年,随着自研本体整机的面世,他们不再仅仅是一家具身智能模型公司,而是转型为软硬一体的具身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大会的展会上,自变量机器人的量子2号具身机器人惊艳亮相,成为他们迈向真实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在大会期间,我们有幸与王潜进行了深入对话,探讨了具身智能的技术挑战、发展瓶颈以及自变量机器人的未来规划。

当被问及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何时到来时,王潜预计还需3-5年时间。他解释说,机器人模型与语言模型不同,应用场景更为复杂,因此其发展过程将是一个相对平滑的过渡,而非像自动驾驶技术那样出现突变。要达到ChatGPT的水平,关键在于持续发挥Scaling Law的作用,拥有足够多的数据和足够大的具身模型,同时模型架构和训练方法也需要不断演进。

关于硬件是否仍是机器人发展的障碍,王潜认为,两三年前硬件就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虽然硬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仍然有限,这是当前机器人无法更像人的关键所在。他强调,限制机器人产业化应用的主要因素在于“大脑”——即人工智能水平。

在过去一两年里,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两个重要进展:一是行业逐渐形成了共识,认为需要一个完全端到端的模型;二是这样的模型必须是一个基础通用模型。王潜表示,自变量机器人在2023年大模型浪潮刚刚兴起时,就率先走上了这条技术路线,如今这已成为行业趋势。

在数据方面,王潜透露,自变量机器人目前的一个大策略是,在涉及复杂物理交互(如手部操作)时,完全不使用仿真数据。他们发现,手部复杂操作无法通过仿真数据来进化。相反,导航、走路等任务更适合用仿真数据进行训练。他们正在广泛使用互联网视频数据进行预训练,但最核心是现实生活中收集到的真实数据。

关于具身模型与语言模型的关系,王潜明确指出,具身模型不是语言模型的延伸,而是物理世界中的一个全新基础模型。他认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比,存在大量的物理规律和随机性差异。

在谈到未来市场时,王潜表示,家庭和生活相关场景将是机器人最大的单一市场。他预计,3到4年后就能看到面向消费者的早期机器人产品出现。这些产品的价格可能在1-2万美元之间,但还需要产业链成本进一步优化。

最后,王潜透露了自变量机器人的商业化思考。他们将从简单到复杂,先进入科研市场,再逐步扩展到传统机器人无法胜任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持续收集数据、探索市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