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充满反思与自嘲的消费者检讨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这篇检讨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了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者在面对高价商品时的心理状态。
检讨中,作者首先向百果园表达了歉意。作者提到,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曾表示,商业要么利用消费者的无知,要么教育消费者成熟,而百果园一直在“教育消费者”的路上。对此,作者反思自己过去因为嫌水果贵而吐槽的行为太过愚昧,没有理解到水果的“新鲜”是一种哲学概念,腐烂只是成熟的另一种形态。同时,作者也为自己因为价格高就少买、因为担心果切不新鲜就换别家的行为感到羞愧,认为这是拒绝成长的表现。
紧接着,作者向巴奴火锅道歉。巴奴创始人杜中兵曾说“月薪5000就不要吃巴奴了”,作者起初愤愤不平,但现在却认为这是杜总对年轻人的鞭策。作者反思自己过去没有认清自己的“阶层”,妄图跨越消费定位差异,是对品牌的不尊重。同时,作者也为过去质疑“天价土豆”的合理性、误解“延迟满足”的真谛而感到羞愧。
作者还向钟薛高道歉。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曾说“成本40,爱要不要”,作者当初气得骂这是“智商税”,但现在却认为这是自己对“高端消费”的最大误解。作者反思自己过去不懂“成本”的艺术,计较“虚假广告”的小事,不理解“分层消费”的善意。作者认为,企业应该被理解,即使虚假宣传被罚,也或许只是“沟通失误”。
在检讨的最后,作者发出了深刻的疑问:当企业用各种方式“教育”消费者接受高价、瑕疵和傲慢时,这到底是“教育消费者成熟”,还是“利用消费者的容忍”?作者承认,自己过去太过幼稚,以为花钱买东西有权要求物有所值,以为企业挣利润该守住诚信底线,以为“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但现在,作者表示会努力“成熟”,学会对高价沉默、对瑕疵容忍、对傲慢微笑。
然而,作者的这番反思与自嘲,并未完全获得网友的认同。有网友认为,企业的行为并非真正的“教育”,而是在利用消费者的容忍谋取利益。也有网友表示,消费者有权要求物有所值,企业的诚信底线不容触碰。
这篇检讨的出现,无疑引发了人们对于消费社会中消费者与企业关系的深入思考。在未来的消费市场中,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实现真正的共赢,或许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