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医美黑手,共筑健康成长防线

   时间:2025-08-12 00:13:21 来源:中国商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高考落幕,漫长的暑假本应成为青少年们自由绽放、探索自我的宝贵时光。然而,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正悄然兴起:不少医美机构将这一黄金时段视为“收割”未成年人的良机。未成年咨询者数量激增,手术量上涨三成,背后隐藏的是一场由商业利益驱动的“低龄整形热”。这股热潮不仅扭曲了审美观念,更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虚假营销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无数花季少年拖入“美丽陷阱”。诸如“早做早变美”、“抗早衰”等诱人承诺,实则是针对未成年人精心设计的精神诱惑。医美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大肆宣扬“颜值即正义”的扭曲价值观,将“网红脸”塑造为美的唯一标准,刻意加剧青少年的容貌焦虑。更有甚者,推出诸如“暑你最美”等定向促销活动,利用学生间的攀比心理,诱导他们进行“拼单”消费。

医学专家对此发出强烈警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面部骨骼和肌肉发育尚未完全,进行整形手术存在极大风险。例如,隆鼻假体可能抑制鼻骨生长,瘦脸针会干扰颞肌骨骼发育,而热玛吉则可能损伤肌肤深层组织。这些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上频繁发生的真实案例。

然而,低龄整形带来的伤害远不止于此。心理层面的创伤往往更为隐蔽且深远。当孩子们被灌输“不够美就不值得被爱”、“完美容貌才能成功”的偏执观念时,他们极易陷入进食障碍、体象障碍(BDD)、严重自卑甚至厌世情绪。这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美丽”,无疑为他们的青春年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尽管相关法规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推介非治疗性医美项目,并要求监护人全程陪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漏洞频出。部分机构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协助篡改年龄、伪造文件。更为严重的是,在监管的“灰色地带”,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未标注的软性广告。这些广告以“分享变美心得”为名,实则诱导消费。由于平台缺乏有效的年龄识别与内容分级机制,使得针对未成年人的精准营销得以肆意蔓延。

为了遏制这股歪风,需要多方共同行动。监管部门应挥动利剑,建立“医美机构信用档案”,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协助造假的机构实施严厉处罚,直至行业禁入。同时,应将营销链条上的广告主、平台、KOL等均纳入责任主体,探索实施“链条共责”机制。

平台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对于以未成年人为目标的线上医美广告和内容,平台必须承担主审责任,利用技术手段设置“未成年人不可见”屏障,并对“手术对比”等敏感内容强制标注风险警示。

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需要将多元审美观、身体自爱、心理健康等内容融入学校课程,帮助未成年人抵御单一审美的“霸凌”,建立基于内在品质的自信。通过破除“颜值决定论”,让孩子们明白人生的价值远非外表所能衡量。

家长作为孩子的守护者,更应警惕商业宣传的洗脑效应。他们不能将功利化的审美强加于子女,更不应将“整容”当作奖励。真正的爱,是接纳孩子的独一无二,引导他们欣赏自身的特点,培养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内在力量。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