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一次重大波澜,OpenAI最新发布的GPT-5模型在短暂亮相后即遭遇用户强烈反响,迫使公司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上周,备受瞩目的GPT-5正式面世,OpenAI官方宣称其为史上最强AI模型,但用户的实际体验却与预期大相径庭。该模型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用户的反馈多为负面,指出GPT-5在反应速度、回答质量及基本任务处理能力上均存在明显不足。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声,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萨姆·奥特曼不得不在周末紧急宣布更新GPT-5,并决定恢复旧版GPT-4o模型的使用。这一决定显然是为了缓解用户对于新版模型的不满情绪。
尽管OpenAI官方数据显示GPT-5在多项测试中表现优异,甚至超越了包括Gemini-2.5-pro、Grok4在内的众多竞品,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普遍反映GPT-5的回答篇幅缩短,且在处理简单问题时频繁出错,如科学原理解释错误、美国地图信息乱码等。
在Reddit的OpenAI讨论区,一条热帖调侃道:“在对GPT-5进行深度评测后,我发现Claude才是真正的王者。至于GPT-5,它似乎更多地是为了降低OpenAI的成本,而非推动技术前沿。”预测市场Polymarket上的相关数据也显示,GPT-5发布后,OpenAI在“最佳人工智能模型”方面的领先地位迅速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在GPT-5推出之前,ChatGPT用户原本可以自由选择多款模型,但GPT-5上线后,所有旧版模型均被下架,这一举措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许多用户表示,GPT-4o等旧版模型不仅是工具,更是他们在困难时刻的精神支柱,而GPT-5的讲话风格变化让他们感到陌生。
面对用户的强烈反应,OpenAI最终决定重新上线GPT-4o供特定用户使用,并解释称GPT-5的异常表现是由于自动切换器故障所致。奥特曼也公开承认,自己低估了用户对GPT-4o的深厚感情,并承诺未来将提供更多定制化的服务以满足用户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GPT-5在专业任务上虽有突破,但在日常场景中的提升并不明显,这反映出大模型陷入了“参数竞赛”的陷阱。牛津大学AI伦理研究所的教授甚至质疑GPT-5的匆忙发布是一种营销手段,旨在维持市场热度。
为了缓解用户的不满,OpenAI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包括翻倍提升消息速率限制,允许ChatGPT Plus和Team用户通过“旧版模型”切换开关重新选用GPT-4o。OpenAI还计划推出GPT-5和GPT-5 thinking的迷你版本,以在用户消息限额用尽后接替工作。
就在OpenAI因GPT-5陷入风波之际,其竞争对手马斯克旗下的xAI宣布,将旗下的Grok 4向全球所有用户免费开放,但设有次数限制。这一举动被解读为马斯克趁机拉拢竞争对手用户的策略。不过,也有用户对此表示不满,认为此前花钱订阅Grok 4的他们被耍了。
值得注意的是,大模型免费提供给C端用户使用已成为全球趋势。GPT-5发布即免费开放,国内DeepSeek等模型也采取免费策略,百度文心一言也从收费转变为全免费,并退还了用户此前支付的会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