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图近期在业界掀起了波澜,宣布其2025版本将全面拥抱人工智能(AI),旨在从传统导航工具转型为具备深度时空理解与自主决策能力的“AI原生地图应用”。这一变革标志着高德地图不仅记录地理位置,更要成为用户的智慧出行伙伴。
作为国内月活跃用户接近7亿的国民级应用,高德地图长期面临盈利难题,与百度地图一同背负着“变现魔咒”。尽管尝试了广告、聚合打车、本地生活服务导流等多种商业模式,但效果始终未能满足预期。面对这一挑战,高德地图将全面AI化视为突破口,希望通过重塑用户体验与商业模式,改变“用完即走”的工具属性。
高德地图CEO郭宁强调,全面AI化的核心在于将地图从静态的数据仓库转变为具备“活”灵魂的智能体。这一转变意味着地图不仅能标示地理位置,还能理解道路特性、洞悉场所热度,成为用户驾驭复杂时空环境的智慧助手。为实现这一愿景,高德地图2025版本引入了多项AI创新。
“小高老师”作为业内首个专注于出行和生活服务的AI智能体,能够通过全双工语音交互与用户进行自然对话,处理复杂需求,如制定旅行计划、整合景点与餐饮数据,并实时调整方案。其背后依托的是高德地图与阿里通义大模型深度共建的大模型簇,能够调度多种工具链,实现从需求提出到行动落地的服务闭环。
高德地图还推出了“AI即刻”与“AI探索”功能。“AI即刻”能够主动预判用户即时需求,如午餐时间推荐附近高分餐厅;“AI探索”则挖掘更广泛的潜在需求,如推荐新开放的生态跑道。而“AI领航”通过先进的交通感知预测技术,提供超视距感知、车道级风险预警等,显著提升导航体验。
然而,尽管高德地图的AI化尝试备受瞩目,但市场反应并非全然积极。部分用户反映升级后的AI功能实用性不足,甚至出现规划错误、语音识别不准确等问题。有用户抱怨AI规划的旅行路线竟推荐前往已关门的景点,或在搜索时定位到其他城市的同名店铺,显示出AI在理解人类意图方面的不足。
用户还指出,AI功能的交互繁琐,生态未完全打通,如推荐景点却需跳转第三方应用购票。部分用户认为AI地图的规划过于粗糙,实用性大打折扣,甚至在导航过程中出现危险指引。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基本的导航准确性仍是首要诉求,而非复杂的AI功能。
高德地图的盈利困境由来已久,与百度地图共同面临着严峻的商业化挑战。尽管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但地图App的使用场景相对低频,用户停留时间短,转化为消费动力的机会有限。同时,地图导航功能高度同质化,用户难以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削弱了探索其他服务的动力。
从商业模式来看,高德地图主要依靠广告、聚合打车抽佣和本地生活服务。然而,广告过多可能影响用户体验,尤其是在导航过程中;聚合打车服务依赖佣金抽成,但司机控制力较弱,影响服务水平;本地生活服务则面临激烈竞争,市场份额和商业利润受到挤压。
高德地图的AI化尝试虽为破局提供了新可能,但目前AI功能仍存在诸多技术缺陷。如AI路线规划不合理、交通预测滞后等问题,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降低了用户对AI功能的信任。AI地图对用户位置和行为数据的深入收集引发隐私泄露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