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主理人”餐厅遍地开花,为何难以赢得年轻人青睐?

   时间:2025-08-13 19:27:26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主理人”一词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从巷尾的咖啡店到繁华都市的各式餐馆,似乎一夜之间,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所谓的“主理人”。这一称呼原本源自日本,最初应用于潮牌服饰和地下文化领域,传入国内后,一度代表着那些追求品质、独具个性的小众经营者。

然而,随着“主理人”一词的泛滥,这一身份逐渐变了味。在网络上,各种关于“主理人”的段子层出不穷,从“重生之我是某某餐厅主理人”的戏谑,到“主理人=跑堂+厨师+保洁=没钱请服务员的个体商户”的调侃,无不透露出网友对这一称呼的祛魅。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消费者也感受到了“主理人”带来的困扰。一些所谓的“主理人”餐厅,服务态度傲慢,规矩繁多,甚至对消费者区别对待。有的餐厅需要提前预约,不接受散客;有的点餐全靠自助扫码,加水都得自己举着杯子在店里绕圈;更有的餐厅店内不能拍照,入座有最低消费,连厕所都不对外开放。这样的消费体验,让不少消费者对“主理人”餐厅敬而远之。

除了服务态度问题,“主理人”餐厅的价格也普遍偏高。一杯特调咖啡动辄大几十甚至上百元,烘焙甜品价格也不菲。然而,高昂的价格并未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品质。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主理人”餐厅的产品口感一般,甚至不如普通餐厅。这样的“错位问题”,让“主理人”餐厅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事实上,最初的“主理人”并非如此。他们用心做产品,有个性、有品味,从不刻意强调“小众”与“高端”。他们可能开在老街巷弄里,没有浮夸的装修,没有拗口的英文菜单,却能让熟客记住每道招牌菜的故事。客人走进店里,能感受到桌椅摆放的巧思,能闻到食物本真的香气,更能在与主理人的闲聊中,触摸到他们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然而,随着流量逻辑的盛行,营销话术盖过了产品实力,“主理人”这一称呼逐渐变成了网红店的代名词。一些餐饮品牌借着“高端”“小众”的滤镜抬高身价,用“精致感”包装普通食材,把日常餐饮变成需要踮脚才能触碰的“生活美学符号”。这样的做法,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反感,也让那些真正做品质的餐饮老板不愿再使用“主理人”这一称呼。

在当下这个被流量裹挟的时代,“主理人”一词的泛滥,无疑给餐饮行业带来了一股不正之风。真正的“主理人”,应该是在喧嚣中保持定力,用心做好产品和服务的人。他们不需要华丽的包装,不需要刻意的营销,只需要用时间沉淀口碑,用品质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真心认可。只有这样,“主理人”才能找回初心,重获尊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