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这一举措直击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核心问题,旨在纠正夸大辅助驾驶功能、混淆技术边界等市场乱象。
随着L2级辅助驾驶功能在家用车型中的迅速普及,一些汽车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频繁使用“自动驾驶”“AI代驾”等夸大性词汇进行宣传,导致消费者对其技术能力产生误解。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此前明确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均不具备真正的“自动驾驶”功能,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需要驾驶员的操控。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2024年全国产品召回情况的通告》显示,去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同比增长显著。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召回次数和涉及车辆数量均大幅上升,通过远程升级(OTA)方式实施的召回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此次征求意见稿从四个方面构建了监管框架,包括加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缺陷调查与召回管理力度、强化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加强企业广告活动和商业宣传行为监督,以及强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事件事故报告与深度调查。其中,在生产一致性管理方面,要求企业在机动车合格证系统中完整、准确填报关键信息,并严格执行OTA升级活动分类管理要求,确保生产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与准入产品一致。
在营销宣传方面,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企业在命名及宣传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功能时,不得暗示消费者可以将其视为自动驾驶系统,也不得夸大宣传车辆驾驶性能,误导消费者。这一规定旨在防止驾驶员滥用辅助驾驶功能,确保行车安全。
对于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多位行业专家表示,这不仅是对市场乱象的纠偏,更是为技术创新划定了安全边界。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是强制性国家标准落地前的重要预演,对生产一致性的严格要求将有效解决车企研发与量产环节长期存在的脱节问题。
在第三届链博会的智能汽车链展区,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多家车企已经迅速调整宣传策略,开始统一以“L2级辅助驾驶”进行宣传,这表明车企对标准升级已经形成共识。
然而,政策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自动驾驶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制定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未来技术走向。同时,升级标准可能会增加企业的适应成本,尤其是小型车企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监管执行难度也较大,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确保车企严格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