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具身智能正逐渐成为新的焦点,人形机器人也因此被推上风口浪尖。然而,在泡沫与真金混杂的市场中,如何分辨真伪成为一大挑战。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稳健的步伐,在机器人领域稳步前行。
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从浙江大学副教授到如今的科技创业者,他身兼学者与创业者的双重身份。在采访中,朱秋国展现了一位深耕To B市场多年的创业老兵的风范,频繁提及“场景”、“客户”和“验证”,强调技术跨越“鸿沟”的过程需要“打磨”和“适配”。
朱秋国认为,四足机器人赛道的“技术鸿沟”已被大体跨越,而人形机器人距离这一步还远。他直言:“人形机器人落地还要十年。”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云深处几乎见证了四足机器人跨越“鸿沟”的全过程。
早在2017年,云深处便已开始探索四足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面对波士顿动力频繁发布的机器人炫技视频,朱秋国和他的团队深感紧迫,决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器人。如今,云深处的四足机器人“绝影”已在变电站巡检、消防救援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全球业界引发关注。
朱秋国强调,产品真正跨越技术鸿沟的标志,在于成百上千家客户的稳定使用。这不仅依赖于硬件的稳定性,更在于围绕产品应用构建的软件系统。他认为,没有足够的用户基数和应用场景,就谈不上真正理解什么是好软件。
在谈到人形机器人的节奏时,朱秋国表示,云深处选择踏实稳健的道路,不追求短期利益,而是长期为客户创造价值。他直言:“核心是选择赚快钱还是长期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选择后者,这与‘云深处’的寓意相符。”
在技术路径的选择上,朱秋国更关注实践中可落地的路径。他认为,只有在真实环境中经过验证的技术,才具备跨越鸿沟的可能。如今,云深处正在从“以硬件为主、做技术突破”转向“以软件为主、做应用验证”。
在采访中,朱秋国还分享了对大模型、强化学习与机器人能力边界的看法。他认为,大模型和强化学习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关键在于如何将它们与机器人硬件有效结合。他强调,机器人本身必须过硬,硬件不能出问题,执行必须稳定。
朱秋国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真正“护城河”在于技术积累和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他相信,只有不断突破AI算法,同时打磨机器人本体,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朱秋国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人形机器人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距离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同时表示,人形机器人具有长期价值,随着新材料、低功耗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人形机器人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通用机器人。
在具身智能领域,朱秋国认为数据、场景与工程化是实现突破的关键。他强调,具身智能需要从具体场景中获取真实、有价值的数据,并通过工程化的手段推动技术落地。
朱秋国和他的团队正以稳健的步伐,在机器人领域不断探索和前行。他们相信,只有真正解决客户问题、创造价值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