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近期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先是由于港口风波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又因在大湾区抛售400套房产而登上热搜榜。
近日,李氏家族旗下的两大上市公司——长和与长实,相继公布了其最新的业绩报告,然而,这两份报告却均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财务困境。
长和集团的业务涵盖了港口、零售、基建及电讯等多个领域,而长实则主要专注于房地产业务。然而,这两家公司在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长和。
长和上半年的净利润出现了断崖式下滑,暴跌92%。这一数字令人震惊,要知道上一次出现如此幅度的下滑还是在2016年中期,而当时的跌幅也仅为85%。
尽管长和的收入表现尚可,港口业务增长了9%,屈臣氏零售业务增长了8%,基建和电讯业务也分别实现了6%和5%的增长,但财务及投资与其他收入的下滑却严重拖累了整体业绩,导致总收入仅增长了3%。
更令人费解的是,长和上半年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还保持了微增6%,四大业务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归母净利润却暴跌92%。究其原因,长和在上半年一次性计提了104.69亿港元的非现金出售亏损及相关影响,几乎将利润全部吞噬。
长和计划出售的港口业务上半年虽然吞吐量尚可,收入占到长和整体的10%,并贡献了15%的利润,但随着谈判进入下个阶段,中国资方的入局,这一业务未来的命运仍然充满变数。
再来看长实,作为李嘉诚的地产生意,其上半年的业绩同样不容乐观。尽管总收入增长了12.67%,但净利润却下跌了24%,归母净利润也下跌了27%。长实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困境:收入增长,但利润却下滑,业务不赚钱。
具体来看,长实的六大业务板块中,物业销售业务虽然收入增长59%,但收益却下滑了3%。长实解释称,这是由于打折卖楼导致的收益率较低。分地区来看,长实在内地及海外的房产销售收入增长显著,但香港市场却表现平平,甚至出现了收益大幅下滑的情况。
除了卖楼业务外,长实的商业、办公楼等租赁业务和酒店业务在内地和香港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上半年物业租赁的收益下滑了5.28%,酒店业务也下滑了3.52%。这主要是由于上海梅陇镇广场及写字楼不再续租,以及香港零售及写字楼市场惨淡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长和与长实目前还够吃“老本”,但自从李嘉诚2018年退居幕后以来,这两个李氏家族最大的“棋子”的业绩却一路下滑,很难再回到当年的巅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