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的广阔舞台上,沃伦·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寻找湿雪与长坡,象征着在这条潜力无限的赛道上,企业正探索着不同的发展路径。2025年,智能驾驶行业的分化现象愈发显著,L2级辅助驾驶与L4级Robotaxi如同赛道上的两股力量,各自奔向不同的终点。
L2级辅助驾驶,以其广泛的渗透率和市场接受度,成为了众多车企的宠儿。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透露,我国L2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已超过50%,稳居全球首位。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辅助驾驶功能成为了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武器。然而,近期L2级辅助驾驶因测试事故频发而陷入信任危机,行业监管力度也随之加强。
与此同时,L4级Robotaxi则在政策的推动下,迎来了资本的狂欢。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相继允许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城市道路上商业化载客运营,标志着Robotaxi正式迈入了规模化商用的门槛。企业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和商业化探索,实现了Robotaxi业务的快速增长。小马智行更是成为国内唯一在北上广深开展全无人Robotaxi收费运营的企业,其财报显示,Robotax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显著。
然而,L2与L4之间的分歧,远不止于市场表现。在技术实现、安全逻辑和责任分配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差异。L2级辅助驾驶强调“人机共驾”,旨在减轻驾驶员负担,而L4级自动驾驶则要求车辆在特定场景下独立、安全地应对所有突发状况。这种设计逻辑上的不同,导致了两者在事故责任分配上的显著差异。L4级自动驾驶的事故责任分配更加清晰,避免了L2级辅助驾驶因“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模糊而形成的责任真空。
尽管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前景一度不明朗,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持续降低,其规模化商用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激光雷达等关键传感器的成本大幅下降,高性能自动驾驶芯片和算法平台的推出,为Robotaxi的商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Robotaxi的示范运营数据也在反哺车企的智能化进程,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整体发展。
在L2与L4的赛道上,企业正通过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探索着智能驾驶的未来。L2级辅助驾驶以其广泛的渗透率和市场接受度,持续重构着消费端市场;而L4级自动驾驶则通过千万单Robotaxi服务验证着商业化的可能性。两者虽路径不同,但都在为智能驾驶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厘清责任边界、夯实安全底座,将成为推动智能驾驶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