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上自豪地宣布,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算力规模已攀升至全球第二的位置。
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令人瞩目。截至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激增,已突破40万家大关,产业规模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86万亿元,与“十三五”末期相比,增长率高达117%。更令人振奋的是,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将在2024年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这些数据无疑展示了数据产业的强劲动力和无限潜力。
在数据产业的蓝海中,隐私计算和数据要素的发展尤为抢眼。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隐私计算平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10.1%。这一趋势不仅表明隐私计算技术在保护数据安全方面的独特优势,更预示着其在推动数据合规流通和价值挖掘方面的巨大潜力。
然而,数据基础设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共识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对此,专家张向宏指出,从认识到理论再到实践,数据基础设施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需不断探索其价值,并解决互联互通、平台搭建等关键问题。
在谈到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数据要素时,张向宏表示,这两类数据目前均面临世界级难题。非线性的公域数据、缺乏泛化性的数据,以及Agent智能体在机器人中的知识能力,都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瓶颈。例如,机器人在遇到障碍时无法自主克服,需要大量力觉、嗅觉等数据支持,但如何有效采集、清洗、处理并利用这些数据,仍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韦韬对此也发表了独到见解。他认为,尽管AI大模型功能强大,但目前仍无法与真实世界进行有效交互,无法获取真实反馈。具身智能需要从基础数据进行训练和反馈学习,与环境进行交互,形成强化学习和迭代数据。只有这样,具身智能才能超越人类知识的总结和模仿,实现真正的技术飞跃。
在活动现场,蚂蚁密算携手中电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产学研机构,共同发起了“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该社区将覆盖隐私保护计算、可信数据空间等六大技术路线,并推动多技术路线的融合。未来,将通过开源代码、共建标准和共创场景,为多个领域提供一站式、可验证、可互联的数据流通技术支撑。
韦韬进一步介绍,蚂蚁集团自2016年起便投入隐私计算技术研发,涵盖全栈可信技术、多方安全计算等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自2022年7月起,蚂蚁密算已将可信隐私计算的核心技术全部开源。目前,“隐语”社区已吸引全球超过2万名开发者、6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入,并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产业落地。
IDC中国市场高级分析师洪婉婷指出,大模型正推动隐私计算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生成式AI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双重驱动下,隐私计算市场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技术应用也从合规驱动转向价值创造。对于技术提供商而言,技术路线的分化和场景适配性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韦韬还提到,可信数据空间并非针对单一场景,而是提供平台服务。蚂蚁密态可信数据空间包括底层密态计算枢纽和上层密态可信数据空间两层架构,为行业提供基于技术信任的数据融合应用服务平台。随着企业对可信数据需求的不断增加,蚂蚁密算相信未来整个企业数据空间也将取得突破,确保客户数据的合规使用和落地。
蚂蚁隐语总经理王磊表示,数据要素赛道的核心在于发挥数据的价值。要发挥数据的乘数效应,必须构建能够进行数据融合的数据流通网络。蚂蚁愿意持续投入前沿技术研发,坚持开源,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大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